技職教育、專業形象、生活品質,這三方看似無關,但,其實環環相扣,唯有一技在身,才能行遍天下,才能無憂工作的動盪,也因此能營造好的生活品質,但這一切還是要回歸到最根本的教育,從裡到外完整培養專業,台灣在技職教育、專業人士的形象上,需要投注更多的心力。
每到日本、德國或是美國,總會看到各種行業的人穿梭其間,不論在商場銷售、在路邊修路,或是在烘焙店做甜點,一眼就可以辨別出他們的職業,因為他們都身穿制服,讓人有種專業的感覺,而專業使其生活品質提升,而培養專業,就需要技職學習。
少子化時代來臨,家長對子女溺愛,加上大學過於偏重學術研究,導致很多畢業生空有文憑,卻無一技之長。這點跟日本、德國大不同,跟中國、泰國也不一樣,這些國家都很重視技職教育,尤其這幾年全力推動對廚師的訓練,讓大家都可以明顯感受到,廚師在收入上高於一般工作者,也驗證了一技在身,行遍天下的道理。
除了專業技術之外,專業形象的打造上,國外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穿著制服,讓人有種專業的感覺,制服代表一種專業的形象。反觀台灣,則沒有人這樣穿。我認為,穿制服代表專業外,也是對自己職業的尊敬,職業應沒有貴賤之分,不是只有坐辦公室的員工才穿制服。
我想起很久以前,曾有一對80歲的父母親來拜訪我,希望可以幫他們已經逾50歲的兒子找工作,這讓我很驚訝,即使已經年邁,還是如此操心自己的兒女,這是台灣父母對子女的愛,但,管的太緊,或兒子得遵照父母的心願,對彼此都是壓力。其實,家長對小孩的教育,過去一直存在士大夫觀念,造就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沒有專業技能很難在職場上勝出,所以現在需要從教育做起,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
德國、日本等國家相當重視技職教育,希望培養出好的專業工作人員,但台灣呢?台灣有餐飲專校,有護理學校,畢業後有落實學以致用嗎?
除了技職教育之外,對於職業的認知也很不同,台灣人退休後常會選擇去當志工,不過,日本人則是希望能夠繼續工作,讓自己保持動腦、勞動,因此在許多遊樂園、超市、大樓管理中,也都可以看到退休族工作的身影,這些都起因於工作的價值觀不同。
日前有一部電影『高年級實習生』,男主角過去是位居公司高階的總經理職務,退休後到一家新創事業工作,與年輕老闆及員工們激發出不一樣的創意和策略,長者有其長處及智慧,年輕人則有創意衝勁,彼此互補。
另外,有一本書How Starbucks Saved My Life,內容描寫有位高階主管退休後每天都去星巴克喝咖啡,有一天店裡的年輕店長開口問他要不要來打工?這是他以前連想都沒想過的工作,後來他接受了這份工作,和過去工作性質完全不同,也與許多不同的人交際,從中得到很多樂趣,也從工作當中得到價值。
每一份工作,有員工做的很開心,也有員工做的很不開心,有人只是把它當是一份工作罷了,其實要做心情轉換才行,也唯有尊重自己的工作,才能做的好、做的開心。
我自己工作的場合全聯福利社,我也製作了企業的標語:建立良好的企業文化、散播喜悅的種子、創造幸福的社會。就是要營造大家是一家人,大家團結,尊敬自己的知識,提供好的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正向的觀念去引導。
之前聽到一位鋼琴家分享成功故事,得獎無數的背後是竭盡全力的努力,每天投入練琴,從髮型、服裝到每一個小細節,他總是挽起頭髮,就是要避免讓頭髮掉下來,分了神,同時也對表演禮服剪裁相當要求,使其在舞台上能夠不受服裝的拘束,盡情的彈琴,每一個堅持和細節都是為了成就專業,唯有專注,才能登峰造極。
聰明的人操短線,無法達到頂尖,凡事要一步一步來,按部就班,好的教育,形成專業的職人,也才能讓社會更進步,生活品質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