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TRF形同另一個「結構債」風暴

Foto

人民幣匯價在元旦過後即以出乎市場意料之外的力道大舉重貶,既快又猛,已在國內金融圈釀成重大的災情,尤以TRF衍生性金融商品受災程度最為怵目驚心。此次人民幣重貶的程度比起去年8月那一波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金管會近來再度出手全面清查主力銀行的部位及承作客戶對象,金融市場顯得風聲鶴唳。

 坦白說,眼下TRF交易最大的問題,在於這一塊的抽成利益太高,因此銀行人員在行銷時,經常是不看對象,只要是有錢的,願意上門的,一律都作,更誇張的是,竟然還有銀行知道原屬於財富管理的客戶手中有不少存款,就介紹他們去做屬於企金領域的TRF理財。

 TRF之所以被歸類為是企金理財的領域,代表該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正常操作,應與業務上的避險有關,換言之,倘若沒有業務需求,基本上不應承作這塊業務。

 或許,以上述方式承作TRF業務的銀行業者會說,他們沒有強迫,這是「願者上鉤」的行為,但銀行既然是特許業務,在行銷時,就必須秉持該有的分寸,不應向錯誤的對象行銷不適合他們的商品,還用「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作為藉口。正因為不少銀行未把持住這一點,因此,有一些早餐店老闆,甚至是農夫這些跟外匯業務毫無關聯的小資創業主、勞動者,竟然也成為銀行業者行銷TRF的對象,導致他們一生積蓄全部泡湯還背上鉅額的負債。

 其實,早在前年TRF風暴發生之初,金管會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某家承作TRF業務,一年因此獲利10幾億的銀行,據悉原本打算為TRF業務頭頭升官,但該人事案報到金管會之後不僅被擋,該銀行總經理更直接被決策高層請到金管會喝咖啡。時隔快2年,金管會去年5月也特別推出新的自律規範來管理TRF,在8月人民幣再度重貶時,金管會也再度出手增訂新的管理規定,但綜觀不少銀行的行銷手法,這種「只看資產,不問對象」的行銷惡習依然層出不窮。

 回想當年的結構債風暴,現在的TRF災情已形同當年的結構債風暴翻版,其根本的原因如出一轍,高抽佣、高手續費讓銀行趨之若鶩,讓不對的人買了不對、也不了解的商品,如何防止這類問題不斷發生,或許才是金管會管理TRF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