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中小企業還能發光發熱?!

Foto

70年代,台灣創造了讓國際驚艷的經濟奇蹟,其中以中小企業眾多的特性,成為各國推動中小企業發展的典範。時過境遷,這幾年國際興起了許多新創的中小企業,例如:Uber、Airbnb、twitter、Dropbox等等,這些超過10億美金的企業被稱為獨角獸,成為這個世代經濟發展的要角。然而以中小企業聞名的台灣,卻在此次盛會中缺席,警訊響起,值得進一步探究。

 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中小企業藉彈性、靈活特性,發揮高度興業精神,透過學習與經驗累積,快速因應環境變化,有效利用產業網絡,充分發揮產業聚落效果。達到促進經濟民主、帶動產業發展、發揮市場競爭、增加出口貿易、創造就業機會及協助社會安定等具體成效。

 不過近幾年,隨著台灣的悶經濟,中小企業的發展也陷入困境。依據經濟部2015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的調查結果,不論是大企業或是中小企業均認為國際競爭、成本上漲、需求減緩、業務開拓、人材斷層及產品創新是最大的瓶頸。

 如何解決問題?我們認為重點有三「人才」、「環境」及「思維」。首先,「人才」是當前企業發展的關鍵,從微軟、google、蘋果到阿里巴巴,一再證實「人才」是決勝的關鍵。台灣應該是人才濟濟。去年馬雲、雷軍、Google台灣等陸續來台搶人才,肯定台灣軟實力。然而同時間台灣企業卻反應找不到人。顯然台灣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留不住人才。政府與社會應打破制度與意識形態的束縛,接納各種外來資源與專業人才的流入,建構開放多元的包容,一方面留住本土精英,同時也搶國外人才,透過人才的群聚效應,才有機會迎頭趕上。

 其次是「環境」。雖然台灣經濟活動貿易往來在世界排名名列前茅。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排名15,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排名第11,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全球第5,企業家精神全球排名第一,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排名第8,經商便利度全球排名第11。但台灣雖然競爭力排名不低,但法律規範方面卻跟不上世界大潮流,例如電商在全球盛行許多年了,但台灣這方面的法規仍未完備,許多新創企業被迫退出台灣市場,政府不能被動修法,要主動跟上最新發展。

 第三,在「思維」上,政府與企業應要共同努力。商業模式日新月異,B2B、B2C、C2C的商業模式進入成熟時期了,更新的「C2B」已經上路,大陸的「天貓」正與中國十家家電企業合作,嘗試針對特定客戶生產「小量多樣」的客製化家電。除此之外,跨國界、跨產業、跨領域的共享經濟 (Sharing Economy) 的新趨勢也已成形,這恐怕也會是未來十年最夯的領域。反觀台灣這幾年幾乎沒有聽到類似的新興企業崛起。顯而易見的是政府監管防杜的態度優先於創新經濟的冒險,畫地自限,無形間阻礙了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事實上,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融合中西文化的優質人才,都十分適合成為新創企業的搖籃,這是台灣的優勢!

 當有了好人才、好環境、好思維,國際競爭就不用擔心,也能做好業務開拓及產品創新,當前企業擔心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最常在新聞報章中出現的「缺錢、缺工、缺土地」的「三缺」,問卷選項都掉到後面,不是主要問題。事實上,並不是「三缺」問題不嚴重,而是發生了統計學中常出現的抽樣偏誤(Sampling Bias)。簡單來說,經濟部抽樣的方式是針對經營已一段時間的企業進行調查,因缺少了想創業的企業、剛創立的企業及想鮭魚返鄉的台商等最需要人才、融資及土地的業者。而會回覆問卷的通常都是經營上軌道的企業,面臨經營危機的企業通常也無心回覆。因此政府還是不容忽視三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