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台灣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蹟,走過最風光的年代。然而此刻台灣正面臨「紅色供應鏈」和新興經濟體崛起,以及「結構性調整」與「循環性衰退」的挑戰,導致台灣出口嚴重衰退,已連續十幾個月負成長,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長衰退紀錄。政府主管當局雖然提出多項強化措施,但仍無法突破困境。針對全球需求不振與台灣產業競爭力衰落的結構性問題,我們需要有新思維和新經貿戰略,才能尋求全方位的解決策略。
台灣屬小型開放之經濟體,本國市場不足以養活2,300萬人,出口成長乃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自1990年代以還,在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下,台灣廠商的國際市場經營能量,逐漸成為影響國家競爭力盛衰的主要元素。在全球化的階段中,台商不斷因應國際環境變化的挑戰,提昇自我實力,有成功、有挫折、有汗水、也有淚水,但也逐步建立了全球性的生產分工體系,因此,國際企業管理域如何提供廠商國際經營策略的論證,實為時代所需。
台商目前正面臨兩大挑戰,一是轉型升級的壓力,二是缺乏對新世代典範轉移的認知。台商如果不能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我的能力,就無法在市場上生存。有鑑於此,筆者試圖從「結構追隨策略」的系統思維,以《逐鹿全球: 新世代台商戰略4.0》觀點提出建言,作為台商邁向下一階段發展的參考。
台灣企業在全球化下的定位,可分成四個階段:貿易、技術引進、對外投資、全球資源整合;所謂「4.0」指的是第四階段的全球資源整合。
在貿易的階段,廠商只要按照「比較利益」的原理站穩國際分工的地位,控制生產成本,務實的執行國際分工的任務,即可生存獲益。在技術引進的階段,廠商的任務稍微艱鉅一些,除了執行生產工作外,必須引進先進的技術,加以吸收學習,不斷自我提升,才能鞏固在國際分工的地位。到了對外投資的階段,廠商已經擁有自身獨特的能力,而且可以進一步把自身的能力移轉到海外運用,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發揮生產的優勢。到了第四個階段,廠商的能力必須進一步昇華,除了發揮自身的優勢外,而且能利用別人的優勢,整合全球的資源,創造價值並分配價值。台商在全球化的階梯中,從1.0到3.0都進展相當順暢,但到4.0時就遭遇前所未見的瓶頸。
換言之,台商雖然已擁有自身獨特的能力,但迄未建立整合全球資源以創造和分配價值的能力。國際貿易學者研究的重點,正是探討「為什麼會有這個瓶頸」,並提示克服瓶頸的可能途徑。實際而言,彰顯這個瓶頸的諸多現象,是國人十分熟悉的情境:台商無法建構全球性的品牌,缺乏創新的能力;即使有所創新,其取得的價值也十分有限,最終的結果,是企業無法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產業空轉,薪資停滯。
在論述《逐鹿全球:新世代台商戰略4.0》過程,國際貿易學者如魏啟林、陳添枝針對新世代台灣廠商的國際經營策略,進行深度剖析,同時把當前台灣出口競爭力與國際市場經營面臨嚴重考驗的課題,逐一呈現,諸如經營中國內銷市場、掌握新東協市場等,學者群進而提出了「資源-市場矩陣」企業成長的模型,並以具體廠商個案,詮釋公司的成長歷程,說明「資源-產品矩陣」是企業成長的新工具等,近日將集結出版成書,作為我國廠商邁向未來世代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