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學說,或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都認為藉由分工進行貿易,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讓兩國皆自貿易中獲利。
今天大家談自由貿易時,大抵以兩國貿易後比貿易前創造更大的產值,認為自由貿易有益於一國經濟,但是貿易成長、總體產值擴大是否就代表就業機會增加?每人收入提高?少有人想過。
長期以來,我們談自由貿易的好處往往只止於兩國的總體獲利,卻未深究這些獲利最後是如何分配的。如果市場開放、關稅調降最後的好處全歸部分產業、部份階層,而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這樣的自由化,恐怕就得深思。換言之,我們談貿易自由化時,必須把我們的思考半徑延伸至就業及所得分配問題。
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於年初簽署協議,近年若干官員經常講台灣若不儘速參與TPP就會被邊緣化,成為亞細亞孤兒。事實上,台灣輸美總額已有7成享有免關稅,輸歐亦有5成5免關稅,不至於成為亞細亞孤兒。相反的,該關注的是加入TPP可能衍生的就業、所得分配問題。
年初美國麻州塔弗茲大學的研究即指出,TPP生效後,隨著12個成員國轉向生產更多用於出口、更少用於內需消費貨品,估計未來10年這12國將有逾77萬人面臨失業,自由化獲利分配給企業主及股東愈來愈多,受雇人員報酬反將下滑。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第4篇裡也想到貿易後的就業問題、所得分配問題,但他相信關稅調降及市場開放的衝擊有限,他說:「貿易自由雖將使許多人暫時失去日常職業,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會失業,由於製造業都有性質相似的旁系產業,勤勞的工人們很容易從一業移轉到另一業。」
亞當斯密確實偉大,他談自由貿易不僅想到自由化創造的利益,也想到就業及所得分配可能面臨的衝擊,只是240年前他認為問題不大,如今是否依然如此,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