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農委會科技處長盧虎生: 推動精緻農業 創造人民福祉

Foto

農委會多年來推展精緻農業,以安全為出發,協助銷售高附加價值產品,以人民福祉為終極目標。這幾年來,我們對於精緻農業的定義應做一些修正。過去我們往往只考慮產品夠不夠「精緻」,但在氣候變遷下,各國現在開始對農業的定位有所反思:我們是否為了農業的發展而過度消耗資源、影響環境,甚至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生物經濟,這個以大自然的平衡、循環、永續為前題的概念便因應而生。以生物經濟的思維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衝擊,最後將反映在生產者、消費者及生態永續的福祉上。

 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過去「正負2℃」是輿論焦點,但現在對於氣候的風險管控已加劇到「正負4℃」的情況,農業正受到更大的威脅與挑戰,設施農業便是農委會調適措施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設施農業的生產價值高,可不用再開拓新的土地,讓未開墾的土地歸還給大自然,期盼未來在各界努力下,消費者都能夠支持,認同農業在生態維護上所付出的價值。

 農委會的科技產業服務功能,是透過產、銷、人、發、財5大面向,創造農業科技產業發展的好環境,即產品設計、銷售創新、國際化人才培育、研發改進與創造資本的環境。除了推動前述的生物經濟與設施農業外,農業4.0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藉由科技、智慧等技術,為已研發的高附加價值產品做更有效率的生產與服務,以因應人口老化、氣候變遷的壓力,帶給台灣農產業「質」的提升。

 農委會網站提供了完整的農業科技資訊,除產學合作平台、科專計畫等各種支持平台外,還有交易網、訓練課程、資金需求協助事項等豐富的資訊,盼能透過協助,讓台灣的農業品更加精緻化、產業化,最後走向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