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五大產業創新… 台灣得先熬3~5年

Foto

 將出任國發會副主委的龔明鑫,一手打造蔡英文總統競選政策「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驥期透過「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從北到南打造五個產業創新生態系,利用創新來帶動台灣產業升級與轉型。他在本報專訪中指出,推動產業轉型、創新改革,現在的機會最好,因為「經濟已差到底了」,然而轉型並非一夕可及,估計要3~5年後,「才會有爆發性成長」,短期內是難看到成果。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英全團隊的「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的核心思考為何?是否去前政府完全不同?

 答:經濟和產業發展是國家進步的主軸,主政者會對經濟發展提出不同願景,產業政策不可能無中生有,也不可能與過去割裂,回顧台灣推動創新轉型,轉了20年未見顯著成效,過去8年馬政府以「中國」為施政主軸,認為中國大市場外溢給台灣就足夠發展,實驗結果可知,並非如此,現在經濟已差到底了。「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是升級版,因應國內外環境變遷,思考模式和過去不同,政策核心是「連接未來」、「連接國際」、「連接在地」,以更進化的生態系概念布局產業創新,其實不只有五大,「五大」說法只是便於記憶,且符合小英總統的五大安心施政理念。舉凡轉型有所需要,如石化業、服務業,都是新政府要推的產業升級。

要思考立足在地、連結國際

 問:廠商對於新政策及環境,需要什麼樣的自我調整?

 答:台灣產業長期屬於國際供應鏈的一環,廠商不需要花腦筋在建構系統標準,零組件也有國際規格,只要能把生產做到最有效率、滿足國際大廠;現在,全球處於超額供給現象,要懂得拿捏減量生產,且國際供應鏈上的後進國已跟上台灣的製造能力,與台灣競爭國際大廠訂單。台灣廠商現在要多多思考「立足在地,連結國際」的產業生態系模式,以在地創新連結未來。這個模式的困難點在於沒有標準可循,大家要探搜,找出可行的模式。

 2000年前後,全球供應鏈是大廠主導的封閉生態,硬體製造是核心;21世紀手機普及至今,讓IoT(Internet of Things)帶來新的開放環境,生態系(ecosystem)取代過往大廠主導地位,硬體製造回報更被壓低,產業典範移轉快速,開放生態讓中小企業有空間可以切入,大廠更需要與中小企業、新創事業一起合作,相輔相成、相互成長。

 問:生技產業向來是民進黨的施政主軸,你這番論述如何套用之?

 答:近月來浩鼎案的風風雨雨,也顯示台灣對於生技產業創新的走法還在摸索,政府、產業和國人能藉此對話,把爭議點找出來,也是一種進化過程。至於發展醫材、醫療設備需要的是認證,且有信任門檻,將優先以醫院作為本地認證場域,未來才能走出台灣、參與國際認證。至於過去提出的「國際醫療專區」,若是醫院聘用外國醫生,使用外國醫材服務外國人,對本地能發揮的綜效極低,就不必推了!

 問:亞洲矽谷計畫中的連結矽谷,為何挑選桃園作為發展基地?

 答:先談連結矽谷部份:台灣原本與國外的鏈結以供應鏈、貿易為主,若要將創新連結國際,共同研究的人員要往來,研究的技術和投入的資金要互動。然而,我們發現,台灣過去20年前往國際發展的人少了,台灣在海外的「存款」變少了,人脈關係逐步凋零,30年前投入新竹科學園區的海外學人、工程師,現在也沒來源了,前人種樹,過去十多年來的後人都在砍樹;若透過創新創業政策把台灣人送到矽谷培育,或增加海外留學的名額,並不會馬上有效益。所以,現在「種樹」的時間到了,目前還有少許中壯世代台灣人在矽谷可以作為橋接,從台灣主動連接藉此逐步增加「存款」,才有長期目標可以依循。這個機會,再過3、5年就沒有了,有時間上的急迫性。

 至於選擇桃園作為亞太青年創新IPO中心,如同以中台灣作為智慧機械之都,台南沙崙成為綠能產業基地,這是經過資源盤點,與地方政府多次討論,改變過去中央規劃、地方配合開發工業區的舊思維。

打大聯盟 須有戰略性基金

 問:您提出的類主權基金設立研擬,會是未來五大產業創新落實的主要推手?細部的執行是否有時間表?

 答:由政府參與的產業創新早期投資,國發基金有的已經在作。為了國家需要勢必要有這些戰略性基金,新加坡亦是藉此掌握國家發展的主軸。蔡總統認為半導體產業要組成台灣隊去打國際大聯盟,政府就需要投資國家級的團隊,但現在的國發基金是不夠的。未來的組成,不一定叫類主權基金,「基金」也只是方式之一,目前都只是在設計規劃之中。

 每屆政府都有各自施政主軸,每個政策都是實驗過程,新政府提出的產業發展藍圖,與中國產業關係並不會斷絕,換個角度來說,若台灣可因此轉型為亞洲創新基地,對中國大陸也是好事,連馬雲都認同台灣是較好的創新基地,同時政府投資帶動廠商跟進投資,IoT投資的發酵大約3-5年才會有爆發性成長,預估屆時能帶動產業更大回報。這都是理想狀況,如果,這3-5年的轉型都沒轉成,台灣就認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