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起現今主要消費市場時,東協地區怎能被忽視?東協逾6.2億的人口已逐漸形成一個有著強大需求的市場,對那些有意在艱鉅和動盪的全球商業環境中尋求成長的企業而言,這個市場絕對有潛力為它們開創新局。
東協成員國各有特點,當中的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在不同方面都有一定的差異。但整體而言,該地區已經從汽車、電子產品和其他商品的主要生產地,發展成對同類商品有極大需求的市場,「東協製造」也正迅速演變成「東協銷售」。
2007年,東協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超過2,300美元,到今天已達到4,100美元,成長達78%。雖然比起美國的55,000美元和德國的近48,000美元仍然有一段距離,但已「超印趕中」了(印度為1,580美元;中國為7,590美元),其中3個東協國家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越中國。
東協不是一個容易開拓的市場,地區中各個市場的差異度甚大,企業需要改變商業模式去適應。東協各國有不同的宗教、文化和語言,不同的政治體系,經濟發展程度也有著天壤之別。舉例來說,新加坡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為柬埔寨的50倍,為印尼的16倍;新加坡的互聯網滲透率極高,但在緬甸,互聯網幾乎不存在。單一的商業模式在東協這個市場是行不通的。
另外,東協區內各市場在地域上非常分散,缺乏連繫:單是印尼的2.5億人口就四散在逾千個島嶼上。連接東南亞國家的基礎建設不是有待發展就是已超出負荷。
這一切均顯示東協的巨大潛力,而東協強大的消費實力仍受到忽視。
反觀該區的經濟規模,目前已達2.6兆美元,位居全球第七,到2050年更可望躍升至全球第四位。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預期到2020年,該區的年消費總額將增加至2.3兆美元,比2012年上升約80%。到2025年,東協的中產家庭將達1.2億戶,約為2010年的兩倍。這將推動所有類別的消費,由家居電器到旅遊、娛樂,以至保險、教育都將受惠。
不久前成立的東協經濟共同體正逐步開放商品、服務和資金自由流通,促進企業在這個蓬勃發展的地區進行跨境商業活動。我們預期,當東協經濟共同體規劃中的開放改革全面落實時,區內的國內生產總值勢必提升不少。
東協的前景不單體現在經濟的成長,城市化和網絡覆蓋也漸見提升。未來15年,預計整個東南亞還將有約1億人從鄉間移居到城市,而根據谷歌和淡馬錫的最新報告,到2020年,該區互聯網用戶數亦將從目前的2.6億,急速成長至4.8億──相當於每月新增380萬用戶。
互聯網的覆蓋令大量東南亞人口得以享受過往因經濟能力和地域距離所限而不可及的商品和服務。
以金融服務為例,世界銀行推測目前約有三分之二的印尼人、菲律賓人、越南人,以及約20%的馬來西亞人和泰國人沒有使用銀行服務。網絡覆蓋的改善及數位金融的引入(行動銀行、視像櫃員機以及語音及指紋識別等科技)將在可見的未來讓千千萬萬的人首次接觸存款、貸款、投資、保險等服務,不僅帶動消費,更可使龐大的顧客群進入全球企業電子商務的服務範圍。
東協不是一個容易開拓的市場,就像全球很多經濟體,這個市場目前的經濟展望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英國脫歐、歐洲市場的不明朗前景,以及商品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不過東協的消費群,以及他們實體和虛擬的錢包,讓東協成為環球經濟中獨特的亮點,值得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