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杭州峰會公報第30條堪稱是本屆峰會的亮點:「歡迎20國集團工商峰會加強數字(數據)貿易和其他工作的興趣,注意到其關於建構全球電子商務平台(eWTP)的倡議。」eWTP的架構得到主要國家與國際組織的認同,得以寫進G20公報,應歸功於中國大陸電子商務龍頭企業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過去一年多的遊說。互聯網+的威力龐大,有如黑洞一般地將各種人類活動吸入,國際貿易一旦被吸入,eWTP在未來勢必再度挑戰數位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在海關關務上對於數位國家的定義產生嶄新的衝擊,並再度締造顛覆式的時代創舉。
但,這個想像真有那麼容易實現嗎?技術上,應無疑義!但在快速碎片化的國際關係上,錯綜複雜、彼此糾結的政治、軍事、經貿、產業關係,並不如科學理性那麼容易梳理。各國領導人在G20杭州峰會中煞費苦心地安排會面,就反映了政治上兩手策略的運用,與各國努力粉飾和諧背後的較勁。因此,各國領袖在反全球化的浪潮中,端出了跨境電商的替代方案,是否真能舒緩各國國內就業與所得的壓力,考驗著接下來的線上與線下貿易匯流的努力與成果,是否真如馬雲所勾勒的美麗新世界。
若一切都如理性主義和科學方法的預測,社會科學就無用武之地了!過去從技術面出發的技術擴散與採用模式,2000年電商泡沫化後的16年間,中國大陸電商迅猛發展,儼然成為全球電商的典範。但若忽略中國大陸的基礎環境不完整,龐大的市場真空(意味著西部驛馬車般的探險少有阻力)成就了各種新興應用的背景,誤以為阿里巴巴、京東的經驗是輕易可以複製的,就過度簡化各國市場的差異,以及錯估跨境電商在後續國際貿易的影響力度。各國在電商發展上的速度不一,多少反映了不同社會間的集體心理狀態落差,遑論跨國電商的文化差異。
海關代表一個經濟體的主權宣示,實體貨物的進、出口象徵著經濟實力,也透過關稅投射產業政策。如今,跨境電商有如無政府狀態地肆意進出,科技已大幅超前法規體制的節奏,不斷改寫國家疆界的定義與商業交易的單位。中國消費者不僅在實體商店買遍全球,更因為不信賴自家平台的商品品質,觸發了跨境電商的商機大爆發,以德國電商平台為例,消費者依國家別統計,中國消費者位居榜首。在互聯網+的消費者王朝中,各國海關所保障的稅務與所揭示的產業政策,在在面對被顛覆的挑戰。而因應跨境電商所發展出來的服務業,也在快速重組全球供應鏈的生態。
被顛覆的挑戰在全球服務貿易的快速升溫中,體制與創新之間陷入更複雜的矛盾中。服務的國際貿易,知識經濟中顯得錯綜複雜,四種模式對國家統計服務貿易的難度不一,更困難的是業者與政府在面對服務貿易時的策略或政策制定。跨國提供服務(第一種模式)、國外消費(第二種模式)、設立商業據點(第三種模式)、自然人呈現(第四種模式)中,第一與第二種模式的統計係根據國際收支平衡帳,未來若加上區塊鏈或升級版的R3,分析的複雜度與困難度將與日俱增,也平添了設計新服務模式的空間與管制的難度。而自然人呈現如何與其他跨境的活動區隔,精確統計貿易資訊,迄今仍屬灰色地帶。
根據今年7月一份Luth Research的報告指出,令人愛恨交織的寶可夢採用率(Technology Adoption Rate)為9.7%,科技擴散的速度把前輩Facebook與Google遠遠地拋在背後;更嗆的是,使用黏著的時間比起第二受歡迎的App臉書超過35%。不過,這股抓寶風潮在一個半月後的當下逐漸降溫,也令臉書鞏固霸主地位的危機處理中鬆了一口氣,再度見證新商品與服務的生命週期如流星般地短暫。一項新的科技產品或應用,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被擴散,過去在技術擴散的研究中廣泛被運用的貝氏定理(Bayes Theorem),可能在數位與虛擬的商品中也被徹底顛覆。
林林總總的貿易契機與障礙,還未論及混合動力的貨品與服務貿易。我國塵封已久的「製造業服務化」,若能有效提升製造業的附加價值、掌握使用者反饋、與滿足全週期的需求,將以新形貌的國際貿易改寫產業的機會與挑戰。如何以O2O架構發展出更強大國際貿易的動能,考驗著每一個產業的利害關係人,也決定了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