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央社總編輯、外交部發言人冷若水在今春出了一本回憶錄《永遠的圈外人》,他在這本書裡,記錄他所經歷的中央社組織轉變與國家處境的變遷,相較於同時代的知名人士,冷若水的回憶錄最可貴的是忠實與坦白,展現新聞人的專業。
這本書內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份是記述冷若水自第一志願政大外交系畢業後,在因緣際會下,沒有做成外交官,反而進入新聞業,在中央社,從編譯開始,歷任記者、特派員、國外分社主任,至中央社總編輯;第二部份是中年生涯轉折,進入外交部,擔任發言人,後來又派駐駐匈牙利為代表。冷若水讀了外交,卻做記者;做了記者,又轉為外交官,他因此自嘲在這兩個領域都算「圈外人」,但我認為,正因為他「圈外人」身份,在新聞報導與處理外交工作上,才能以客觀的立場,經慎思後,做正確的事。
冷若水在1973年,在我國對美關係上最低迷時期派駐華府採訪,經歷中(中華民國)美斷交,以及斷交後,我國如何從谷底,歷經夏功權、蔡維屏、錢復等駐美代表的努力,一點一滴重建台美關係架構,他把這段1973年至1983年在華府採訪時間,稱為「忍辱負重的歲月」。卡特在1978年12月15日晚間9點在電視發表談話,宣布1979年元旦起與我國斷交時,華府正是隆冬,國家處境如此嚴峻,雖然早有跡象可循,然而一旦發生,記者站在第一線報導,孤臣孽子之心料當沉重。事情隔這麼久了,冷若水仍在書中自我檢討,事先未能掌握卡特宣布的時機,未能將斷交的訊息早點送回國內,讓政府有更充足的時間因應,是「有虧職守」。冷若水對工作要求之高,實在令我輩汗顏!
他在1992年應外長錢復之邀,以機要人員任職外交部研設會副主委,在1993年轉任發言人,為外交部注入新作風,增開新聞說明會,並嘗試與記者建立互動規則,以免記者在部內四處「遊走」,特別是部次長所在的五樓。
然而,就阻止記者「打擾」外交部各司處及高層的目的而言,並沒有成功,記者們依舊是各憑本事跑獨家,但是冷若水了解記者的壓力所在,的確在外交部與記者之間扮演良好的溝通橋樑,而且他獲得錢復的信任,也了解錢復的思慮所在,發言有權威,當下即可答覆記者問題,不必事事回頭請教各業務單位,又因他擔任過中央社總編輯,記者們也是敬他三分。我個人認為,冷若水為外交部建立的發言人典範,迄今無人超越,那幾年,他是電視新聞的熟面孔,滿頭白髮深入人心,比錢復還出風頭,走到哪裡都有人認出來。
冷若水在1996年奉派出使匈牙利,促成匈牙利政府來台設立代表處,為台、匈兩國實質關係奠立基石,然而這一段駐外經驗,更讓他看清楚,無論朝野,在推動外交上都有好大喜功的毛病,包括官夫人出訪團、監委考察團、外交掮客或是獨派人士橫衝直撞,很多時候只是想利用政府資源逞自己一時之快罷了。冷若水所臧否的人物,至今仍多活躍,他能直其所言,這份正直與勇氣很令我佩服,這應是長期新聞訓練所致。
冷若水現居加州過著退休生活,期待有更多新聞前輩、資深外交官為其一生行止,也為時代留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