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蔡政府召開密集新南向政策協調會,並要求各有關部會要訂出關鍵績效指標(KPI),要求規畫成立新南向政策有關18個國家的服務平台,來協調國人南向時能進行風險評估。這些內容看似新政府要非常有積極作為,但國人若仔細深思會發現新政府的南向政策的呈現內容是毫無章法,無完整規畫。
目前蔡政府的南向政策仍無新規畫內容,侷限在黃志芳先生過去揭示的重點:盼以5年為期,推動台灣跟東協、南亞國家人才、產業、教育、文化觀光、農業等各項密切的雙向交流合作關係,中國大陸在未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前,已積極與東協進行社會經濟整合,並提出11項優先領域:能源、運輸、文化、公共衛生、觀光、農業、資訊科技、雙向投資、人力資源發展、湄公河開發及環境議題,蔡政府這5項內容不都在人家的規畫執行內容,已註定陷入紅海競爭。
台灣過去的南向政策或馬政府的「東協+3+1」政策,為何成效不彰?甚至在前一段時間越南「排華糾紛」時,我政府束手無策,理由其實很簡單:我們政府與民間對東協各國的基本調查研究並未扎實,市場不明、不知重點,也未充分掌握當地民情,因此投資效益未能如意是可想而知,蔡政府如今一下子要成立18個國家的服務平台,立意良好,但新政府未能從績效性與必要性來評估,只有凸顯出新政府的無知與好大喜功。
日本智庫亞洲經濟研究院(IDE-JETRO)、韓國智庫韓國國際經濟研究院(KIEP)、中國大陸社科院與有關東南亞、南亞研究智庫,以及亞洲開發銀行(ADB)都有大量東南亞、南亞相關研究包括投資環境的風險分析,因此蔡政府若能消化這些資訊會比成立18個平台有意義,平台建立若無資料展現,就失去設立之意義與功能。
並不是看衰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相對的是要提醒政府及主事者,要做好基本功課,亞洲開發銀行(ADB)是亞洲各國的金主、也是智庫,因此可看到亞銀對東協各國的開發指導,如緬甸未來2030發展願景是由亞銀協助,同時也發現亞銀主導東協經濟發展工作是以發展經濟走廊(economic corridors)主軸,大湄公河計畫就是其代表,其觀念影響到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發展規畫,政府可從亞銀資料去進行瞭解18個國家的發展規畫,印尼政府目前提出「加速和擴大印尼經濟發展總體規畫(2011-2025)」(MP3EI),要發展印尼六大經濟走廊,很遺憾國內很少討論,不知印尼六大經濟走廊規畫內容,要談進軍印尼會是個大笑話。
2009年亞銀提出「完善基礎設施,共建美好亞洲」研究報告書,點出東協及南亞各國發展落後的主因在基礎設施不足,而亞銀資金不足以解決各國需求,因此中國大陸才順勢推生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並配合其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基礎設施建設累積經驗、人力培養與各式各樣建材開發,是可協助東協及南亞各國,分享中國大陸從基礎設施完善而帶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眾生活經驗,菲律賓新總統杜特蒂就是看清這一點而調整其外交政策,希望中國大陸能協助菲律賓發展經濟。
據此,個人期盼蔡政府能做好基本功,瞭解東協與南亞各國的基本需求,再規畫出一些有別於中國大陸與日韓正在著手或預期的工作,整理出完整的南向政策論述,包括各分項計畫或方案,沒有完善分項計畫或方案而訂定關鍵績效指標(KPI)對公務人員是強他們所難,非常荒謬,無助於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只會將台灣經濟帶入沒有必要的紅海競爭中,白白浪費台灣有限資源與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