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從諾貝爾文學獎 看創意跨域力量

Foto

只會唱歌,得不了諾貝爾獎。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給了世人一大驚訝,出了一記奇招,獎頒美國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為什麼歌手得到諾貝爾獎?再去展讀其生平及得獎原由,其實諾貝爾文學獎並不在於推崇其歌藝,而是重視其歌詞之意涵,肯定其挑戰時代與堅持理想的勇氣,看上其廣傳社會的影響力。

 巴布狄倫的歌詞,表達他的思維想法,對社會有反抗意識,包括反戰思維,以及在演唱風格的挑戰突破。一首「隨風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歌詞詢問: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成為一個男人,要經歷多少戰火才能換到和平,語中隱喻其對烽天戰火的反抗。「變革的時代」(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吟唱著:躑躅不前者,將被時潮淘汰淹沒。此被廣為各界引用,其影響不止在演藝圈,甚至也滲入學術圈。據報導,美國的護理實務期刊有若干文章曾引用巴布狄倫歌詞,甚至有專文分析引用其歌詞之現象,認為科學家的創新隨想往往起於好奇心,正與其歌詞所傳達的意境相近,可見引用其歌詞乃是時尚。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音樂系的A. Lubet教授提醒:巴布狄倫並不是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音樂人,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R. Tagore,1861~1941) 以詩集獲獎,而他也在音樂方面造詣甚高,曾寫下逾兩千首歌曲,常被電影採用,有三首分別被挑選為印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國歌。諾貝爾獎雖不提他的音樂成就,而他結合了文學與音樂的跨領域火花,無疑增加社會影響力,吸引了諾貝爾獎評審的眼光。

 無論巴布狄倫或泰戈爾,都發揮了跨領域創作的爆發力火花,若只有歌未必具有深度的思想,若只有詞未必具有擴散推廣的力道。跨領域的曲與詞之結合,擷取不同領域的精華,予以加倍加乘,加強打動聽眾心田的力道。其所爆發的力量,已證明不容小覷。

 跨領域的結合,已在不少面向出現,呈現傑出亮眼的成果。提出相對論的科學家愛因斯坦(A. Einstein, 1879~1955),乃是自小鑽研小提琴的音樂人。莫札特的曲子,讓他體會到和聲學與曲式學的數學架構,也為這位科學家驅散了憂鬱和煩憂,增添美麗與和諧,協助其科學思維的醞釀。

 把美學帶入科技,乃是近年顯學。賈伯斯(Steven P. Jobs,1955~2011)為蘋果公司創辦人之一,具企業家、行銷家、發明家身分,籌設皮克斯動畫,駕馭不同領域。他在創業之初就注重電腦的使用方便性和美觀,滿足消費者對生活美學的期許,很快獲得市場青睞,打造其燦爛的科技王國。

 跨領域可在個人發揮,亦可在團體呈現。社會上不同領域間,有時須媒合者協助。媒合者的角色,可由政府或民間扮演。若只從事單一面向,很可能只在原有藩籬下踱步,須賴新進工具打開天空。例如:故宮文物之知識推廣,若透過數位內容工具,以更活潑更親近的面貌呈現,更能引發民眾對文物之興緻與鑑賞。又如地區特色發展,經濟產業與地區文物結合,帶動觀光事業與地區產值,跨領域聯手出擊,可囊括不同領域的群眾,發揮跨領域的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跨領域結合過程中,並非只是並列不同元素,而是需要予以融合交會,誘出不同產出,獲致不同產品。在這融合過程中,需要創意,方能激發亮點與火花。舉例言之,科技工作者踏入音樂廳或畫展場,並不等於跨領域結合,除非藝文元素進入科技工作中,如同賈伯斯把美學帶入科技創作之中,方具新的生命動能。

 另一項值得提及的,跨領域結合不代表個別領域不須專精,切忌主要專業只停滯在膚淺階段,但急求橫越不同學門,而把不同色澤的膚淺皮毛勉強粘貼在一起,若不細心修整,恐流於雜碎組合之失。因此,在跨領域結合時,原有領域仍須具備相當水準與深度,跨領域加上創新構想,方能產生具備意義而有深度的影響力。(本文僅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服務單位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