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數位革命催生的零工經濟

Foto

在台灣社會的刻板印象裡,所謂「打零工」是一個社會角落的藍領勞動現象。在現今的數位時代,「零工」已經重新定義,有數百萬名獨立工作者擁有多重收入來源,不再從事薪資結構固定化的工作。

 這其實也不是什麼新的現象,但官方的統計始終未能有效加以衡量。這中間的資料缺口,導致我們對勞動市場一大部分的活動缺乏能見度。

 為進一步瞭解這一群獨立工作的勞動人口,以及他們選擇獨立工作的背後動機,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GI)調查了歐美約8,000名受訪者,詢問他們過去12個月的收入,包含主要工作及任何其他產生收入的活動,同時也問及他們的職業滿意度與未來的工作期許。該調查報告〈獨立工作:選擇、必要性和零工經濟〉(Independent work: Choice, necessity and the gig economy) 指出,歐美地區有高達1.62億人(佔總工齡人口的20-30%)或多或少從事某種形式的獨立工作。

 獨立工作者的人口特性相當多元,但大致可分為四類:積極挑選工作並以此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自由工作者;自己決定打點零工賺取外快的臨時兼職者;依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卻寧願有份傳統工作的勉為其難者;以及基於需要不得不從事輔助獨立工作的經濟窘迫者。

 調查報告的結果顯示,自主選擇打零工的獨立工作者(自由工作者及臨時兼職者)對工作情況的滿意度,高於迫於需要而打零工的獨立工作者(勉為其難者及經濟窘迫者),且不分國家、年齡、收入級距和教育水準,結果都是如此。甚至在多個構面上,自由工作者對工作的滿意度也高於選擇從事傳統工作的受訪者,意味著許多人其實相當重視能夠根據自己的方式工作的這個非金錢層面。

 獨立工作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也是得力於數位平台所創造的大規模、高效率市場,將需要某項服務的客戶,以及願意提供該項服務的工作者,直接或即時連結起來。雖然在我們調查的獨立工作者中,目前僅有15%使用數位平台找工作,但所謂的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正不斷快速成長。

 在數位轉型的同時,還有若干外力也可能帶動獨立工作人口的成長:傳統工作者希望能獨立工作的呼聲日高,龐大的失業和未能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口希望有工作,以及消費者與組織機構對獨立服務的需求日增等等。

 獨立工作的日益普及可望帶來有形的經濟效益,例如勞動人口參與率得以提高,失業者有更多的工作機會,甚至生產力也可望獲得提升。像台灣這樣高齡人口比重漸增的經濟結構,退休之後有機會尋求「職場第二春」,亦可對台灣經濟做出實質貢獻。

 消費者與組織機構則因有更多服務可供選擇,以及更貼切的配對機制,需求更容易被滿足而受惠。數位平台因為規模更大、配對更快、無縫協調且資訊更豐富,而能建立起信任感,進而將這些效益進一步擴大。

 但這個趨勢轉變要為工作者帶來可喜的具體進展,仍須克服若干重大挑戰。例如福利、收入保障措施及培訓與資歷證明等議題,都是政策制訂者、產業創新者與新興中介機構必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