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投入的公益項目極多,掌舵的張淑芬情感豐沛,但決策明快果斷,她積極串連伙伴、搭建平台,讓愛心開枝散葉,要藉著這些「未來工程」改變社會。
「莊處長,這個有辦法解決嗎?」「不能自己生產嗎?」「材料很難找嗎?」「有多重?」「成本能降低嗎?」「需要多久時間?」「這麼久?你們是台積電耶……。」
拿起麥克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夫人、現任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的問題,就像機關槍子彈接連發射,「那我也要請問幫忙長輩洗澡的伙伴,沐浴板確實有需要嗎?」「有沒有其他替代方式?」「若我們真的開發量產了,實際效益如何?」「能不能先評估?我們要確認這些錢確確實實都用在刀口上。」
今年1月10日,張淑芬一早便搭高鐵南下,趕往台南勞工中心參加「愛互聯」平台的年度會議。一聽到伙伴門諾基金會替弱勢長者服務時遇到「沐浴板」太重、接觸面不夠平滑、容易割傷患者等難題時,她恨不得立即就能解決。
幾天後,她現身台北辦公室接受《遠見》專訪,當她結束訪談,準備起身要趕往下一個行程時,基金會裡等待的同仁立刻拿著報告圍了上來,一個個不同的專案都等著跟她討論、聽她的意見。從孝道、惜食、弱勢、獨老、遠端醫療照護、數據科學基礎教育等,非常多。
這些,不只是基金會的工作項目,更是讓75歲的張淑芬,仍願意投入心力改變社會的「未來工程」。
「張忠謀退休了 留夫人奮鬥」
不少人開玩笑說,張忠謀從他創辦的台積電退休了;卻把他的夫人張淑芬留在台積電,繼續打拚奮鬥。
跟同仁討論時,只見張淑芬不斷提出癥結點、反覆討論、辯證,走廊成了會議室;此刻,站在幾個大男人間,她顯得特別嬌小;但她專注堅毅的神情,又讓她顯得特別巨大。
這是張淑芬現今的「日常」。與十年前截然不同的是,彼時,她只是「張忠謀的太太」,就如同許多企業家夫人們,雖然偶爾也會參加公益,但逛街、下午茶、SPA才是日常。
現在的她,「欲望真的少很多,好比說,衣服少買了,說不買,那是太矯情,」張淑芬自我調侃,「但珠寶、首飾這些奢侈品,真的不愛了。」
起點〉2009年投身志工社
為獨居長者 搭照護安全網
轉變,始於2009年。
那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即使是產業資優生台積電,也得縮減相對不必要的支出開銷。原本台積電內部有一個志工組織「志工社」,來自公司的補貼也大幅減少。
台積電廠務處資深處長莊子壽回憶:「當時志工僅300人,很怕就散了,夫人有號召力,便情商她來當個『掛名』社長。」
沒想到,這個「掛名」的社長,卻比任何人都投入。例如志工社關懷獨居老人活動,一次、二次、三次……,她都參與,參與愈多,愈是牽掛,「活動結束後呢?」「獨居老人生病了怎麼辦?」她試圖為這些無人聞問的獨居長者,編織起一張綿密的安全網。
透過綿密的人脈網,中國醫藥學大學附設醫院、榮總、門諾基金會等,從醫界、企業、民間團體,甚至是政府決策單位,全都一一被她拉進來。2014年「愛互聯」平台正式成立。
莊子壽解釋:「剛開始,她只是想做個平台,讓弱勢老人與醫療端接上。」但這只解決了醫療,「長者最需要的是什麼?健康與快樂。」「讓老人家不生病是(解決長照)最好的策略。」台積電又找來智慧系統業者與豐原、苗栗醫院合作開發遠端照護系統。
只是,「為什麼獨居老人愈來愈多?子女的角色呢?」張淑芬追根究柢,一層層撥開表象,直搗核心,「以前大多三代同堂,少有獨居老人,現代社會,人心變了,孝道也不見了。」她決定重拾傳統儒家精神,從教育扎根,推廣孝道。
茁壯〉2017年社長變董座
衝現場勘災 立刻投注資源
於是,從最初的關懷獨居老人,到串連醫療、長照,衍生出愛互聯平台,又長出孝道教育。原本種下的小苗,已開枝散葉,長成了茁壯大樹。目前台積電員工近4.7萬人,加入志工社的員工就超過一萬人。
而志工社打下的基礎,台積電正式捐助3000萬元,於2017年5月成立台積電慈善基金會,由張淑芬擔任第一屆董事長,擴大推廣公益。接下來,張淑芬還要打造獨立於台積電之外的公益平台「把愛送出去」,讓企業友人以及有心人士,都能與她一起「造林」。
莊子壽形容,張淑芬心腸軟,每次看到災難新聞,就恨不得馬上到現場。八八風災、高雄氣爆、八仙塵爆、花蓮地震等,「她總是第一時間就想衝下去,我們常得替她踩煞車。」「她個性很急,尤其是遇到慈善,如果評估或回答較慢,她甚至會連發12道金牌(簡訊)。」
去年花蓮地震前,張淑芬正在太魯閣寫生。她形容,當時只聽到一陣雷鳴似的聲響,腳下的山開始搖晃,「當時不覺得怕,只是第一次這麼貼近地震。」
沒想到,傍晚回家,夜裡就傳出災情,張淑芬與幕僚天一亮就趕下去勘災。幕僚之一、基金會副執行長彭冠宇回憶,勘災北返後,張淑芬有時會顯得悶悶不樂、陷入沉思,「高雄氣爆,我曉得要做什麼。但花蓮地震,我們完全不知道能做什麼,我們能救人嗎?能救災民心中的恐懼嗎?」
房子、馬路能修好,但心理的害怕與恐懼,能弭平嗎?於是,修繕完花蓮近500戶弱勢家庭的房屋後,台積電辦了兒童營;幾個月後,又把台積電員工送到花蓮旅遊,重振當地觀光。緊接著,蔡英文、賴清德、台塑也接續帶隊到花蓮觀光,影響像漣漪般擴散開來。
地震整整半年後,台積電團隊才真正撤退,但也把愛留了下來,像是「一萬一戶」。莊子壽回憶,當時團隊固定跟張淑芬回報房屋修繕進度與個案關懷。很難想像,這年代,竟還有人連飯都沒得吃。
結盟〉揪伙伴接力傳愛
擴大公益 輸出成功模式
「80多歲的陸媽媽是大陳義胞,與一對罹癌的子女相依為命,平時靠撿破爛為生。最近,回收不好做,經常一個月換不了1000元。她跟志工反應,萬一有天她走了,擔心兩個生病的孩子沒人照顧;辛酸的是,這對子女最擔心的也是,萬一他們先走了,老媽媽怎麼辦!」
「回報個案時,夫人常聽著聽著就忍不住掉眼淚。」但台積電畢竟人力、資源有限,張淑芬決定號召眾人,發起「一萬一戶」與專案急難救助。又一次,在台東偏鄉,她看到隔代教養的學童竟沒早餐吃,於是,很快的,與奇美食品合作的「惜食」計畫,也納入了項目。
「這些項目,並非事先訂出計畫,再去找個案照表操課,」莊子壽解釋,「而是隨時都在變形,從一個項目衍生出另一個,就好像一隻隻的變形蟲,既能獨立,也能合體。」張淑芬說,「台積電希望打造一個平台,光環不必在台積電。好比說,遠端照護模式成功做出來了,就交棒,讓更多人可以參與。惜食、一萬一戶都是。」
最近,隨著人工智慧應用愈來愈普及,張淑芬又忍不住開始擔憂,「我的朋友圈給小孩補英文、數學,什麼都學,連辯論都去上課;因此你無法想像,花東偏鄉竟有些小孩,連飯都吃不飽。AI時代,教育資源落差,他們將更難翻身。」她不希望這些小孩跟城市有嚴重落差,這個根(數據科學基礎教育),「我會替他們扎下。」
或許是太感慨,張淑芬突然靜默了下來,幾秒後悠悠提起:「在我身上,有兩個巨大不同的世界。我看到人生的無奈,這種無奈是,有些人很認真做自己,但怎麼試,都無法成功;有些人一出生,不怎麼需要努力,就很成功。」她看到了某些人的命運,無法扭轉,只能幫助他們。
張淑芬曾經感謝張忠謀,給她這個公益的舞台,但張忠謀反而肯定她,「是你自己把這個舞台擦亮了。」
張淑芬的人生,也並非一路順遂。不願多談私事的她,淡淡地說,「我高中就到美國念書,然後就這麼糊里糊塗就過了。」
跟張忠謀結婚後,她不斷學習,提升自己,「我對自己要求比較高,尤其當張忠謀太太後。他是很有智慧的人,我不能讓他看不起。」除了大量閱讀,她學插花,朋友邀約,又開始習畫。
剛開始她臨摹名家畫作,張大千、趙無極都是她的最愛。但畫著畫著,遇到瓶頸,「朋友說,我畫風有誰有誰的影子,就是沒有『張淑芬』。」她一度中斷,三年不曾拿起畫筆,「後來張忠謀勸我,人的一生,能有一個真正的興趣很不容易,不要輕易放棄。」她才又重拾畫筆。
堅持,有了回饋。去年,她的畫作在蘇富比「現代藝術晚拍」,以約839萬元成交。現在她除了是張忠謀太太,也是慈善家,是張董事長,也是畫家。但她最在乎的,仍是張忠謀。
「到這個年齡 平淡就是幸福」
「他在台積電是決策者,一天24小時都在煩惱。他退出了,而且真正做到裸退,他現在(健康)很安定,我在外面做公益時也不用掛心。所以,我覺得,退休對他,對我來說,都很好。」
「到我們這個年齡,平淡、平靜就是最大的幸福。」說著幸福時,張淑芬嘴角揚起微笑,與談慈善時的時而哀傷、時而堅毅,截然不同,「聽音樂時,他拿一本書,我拿一本書,我們在書房裡,陽光就這樣照進來,那是我最幸福的時候。」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5S7h4Y】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月號:http://bit.ly/2BcRy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