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產業年度盛事、2017年台北國際自行車展覽會即將在本月22日登場,由於去年全球自行車市場表現不如理想,加以台北自行車展適逢30屆、且可能是在3月舉辦的最後一次(2018年展期移至10月底),使這項展會備受重視。
依臺灣自行車公會統計,2016年成車(貨品號列87120010)出口值14.81億餘美元、較2015年的18.93億餘美元減少21.76%,電動自行車出口值1.39億餘美元、大增158%,零配件出口值10.72億餘美元、微減1.4%,自行車(含87120090004其他自行車)整體出口值合計27.13億餘美元、較上年減退11.2%。
業界關注的焦點,在去年成車出口294萬餘輛、不僅比2015年的399萬餘輛大減26.18%,也是36年來出口量最低的一年!自行車業以出口為主,成車近年出口比例達95%上下,外銷實績好壞直接表露產業的榮枯。
淺析以成車主導的台灣自行車,2016年出口欠佳的原因有二:一是2015年台灣很多產業出口衰退,但自行車整體出口值30.55億美元、比2014年成長8.4%,墊高了比較基期。次為2016年上半年全球天氣欠佳,天公不作美影響戶外活動的自行車需求,使銷售端庫存增加、去化乏力。
台灣成車出口在1980年首破300萬輛,1986年創下1,024萬輛的最高記錄,其後維持在900萬輛上下,1991年出口值突破10億美元而達10.95億餘美元;1999年出口跌落800萬輛內,2001年劇減至479萬餘輛、2002年出口值減至5.23億餘美元,2003年出口再降至388萬餘輛的低點,產業面臨空洞化!
幸經巨大與美利達兩大組車廠帶領零配件廠組成A-Team,重新恢復產業活力-2004至2012年間的出口量維持在400至500餘萬輛水準,出口平均單價從2003年的150美元提高到2015年為474美元。成車出口量平穩、單價年年提升,出口值至2015年增達18.9億餘美元,使包括零配件在內的產業動能強勁不墜;2016年出口單價站上502.38美元,比上年再提高近6%。
可以說,台灣自行車雖是小產業,年營收還不到2,000億元,但很有國際競爭力,不論是自創品牌或代工生產,在全球都有重要地位;每年台北展(及台中自行車周)均吸引大批外國買主來台看展、開會或聯誼、訪廠。
而從去年廠商業績多呈衰退、今年前兩個月整體出口值減逾6%看,自行車產業是否再現轉折,仍待觀察,展望前景則將面臨更多挑戰!
成車出口跌落300萬輛或是警訊,外銷量(絕對數字)如續下滑,即使單價不斷提高,整個產業鏈恐將受到擠壓,若干零配件的產銷可能變得比較不符經濟規模,削弱業者繼續投資的意願,也不利人才流入。換句話說,台灣要維持長期引以為傲的完整、快速產業(供應)鏈,還是要靠一定的生產及出口量來支撐,產業才不致空洞化。
其中,一大變數是中國大陸出口歐盟自行車是否繼續被課徵48.5%的反傾銷稅。這項課徵近20年的反傾銷稅,將於2018年中屆期後重新檢討,可望在2019年上半年明朗。業界保守推估,歐盟若停止對大陸成車課徵反傾銷稅,台灣出口歐盟成車一年將減少兩成左右。
台灣成車市場主要有兩大兩小:歐洲、北美為兩大,日中韓和紐澳是兩小。就輸歐量逐步萎縮、平均單價較低,其他市場相對穩健來說,大陸成車銷歐變動的影響不小。
隨著台灣成車高值化,金字塔頂部的市場也可能限縮,在加強推廣騎行、增加單車人口之外,產能是否過剩亦宜正視。近年,知名大廠在大陸擴建新廠,年產能增達數百萬輛,產品檔次雖稍低於台灣,惟市場如未能同步擴大,供需就容易失衡,造成價格的進一步競爭。
能否保持台灣自行車產業的創新設計、供應鏈完整、品牌行銷優勢及產銷有序,並加速引進資訊科技、推動智慧產銷(工業4.0),攸關後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