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支付型態有甚麼創新的可能性?」「現金會不會消失?」「如何邁向「無現金社會」(Cashless Society)?」這些是我近來最常被問的問題。我認為支付科技的未來難以精準預言,發展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因應每個市場的基礎建設、消費習慣、政經環境。但可以確定的是,物聯網興起讓民眾對創新支付模式更躍躍欲試。根據Cisco預測,2020年將有500億個裝置連接到網路,以網路進行數位支付確實已離我們愈來愈近。
台灣的電子支付占個人消費支出比率,歷經了30多年成長至26%,雖然發展起步相對晚,但台灣政府目標在五年內將此比率進一步倍增至52%。事實上,亞洲各國電子支付比例逐年攀升,南韓77%為最高,其他依序為香港65%、中國56%、新加坡53%。從各方面來看,我仍對台灣的潛力深具信心。
據eMarketer《2016全球行動市場》報告指出,台灣的手機普及率(86.8%)為亞太第一,領先新加坡(86.3%)和南韓(84.8%)。此現象呼應感應交易在台的穩健根基,感應讀卡機已突破10萬台。以Visa payWave為例,台灣交易額也為亞太區前三大市場。非接觸式交易是未來支付的關鍵,比現金交易快近3倍,顯見穿戴式裝置的支付應用將成主流。
對於台灣現正推動電子支付,個人認為有三大重點可納入考量:
1.消費者支付的「安全性」與「隱私」不該有任何犧牲與妥協
無論支付科技如何演進,安全與隱私是永遠不變的優先原則,而代碼化(Tokenization)的技術就是支付安全的基石。2013年Visa與其他國際支付組織合作,建立代碼化標準,當代碼強化既有安全機制後,成為數位策略推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能延伸至非接觸式支付、P2P支付、及線上支付等範疇。也因為物聯網及穿戴式裝置已進化為更安全的載具,代碼化開啟未來商務的創新機會。Visa代碼化服務支援了跨平台裝置,替行動支付增添安全保障。
2.開放平台、共享資源、鼓勵創新實驗是加速未來支付發展的途徑
開創支付的多元樣貌需匯聚眾人力量,因為愈來愈多人依賴連網裝置來購物、支付和收款,而每個人都是消費者,生活支付體驗皆可能是改變的契機。Visa在世界各地成立的創新中心便提供共創合作資源,全球開發人員皆可透過Visa Developer開放平台,因應消費者和店家的挑戰,在多功能沙盒環境測試,並使用API及軟體開發套件。
3.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邁向永續發展
創新的支付方案能否成功普及與永續發展,根植於能否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隨著P2P科技、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崛起,部分市場已可使用相關應用。如在美國已可透過Facebook、Snapchat Messenger支付朋友款項。其背後技術連結Visa Direct應用。Visa Direct其他的國際匯款服務,也不僅限於個人對個人,也適用政府、企業、商家及消費者間相互支付方案,具長遠發展視野。
安全、開放、永續進展的支付電子化,將大幅降低地下經濟。Moody’s Analytics研究發現,2011至2015年間,電子支付產品(信用卡、金融卡、預付卡)的使用率成長,總共為70個市場的國內生產總值帶來約9.7兆台幣的貢獻、刺激民間消費總額年平均成長0.18%。未來Visa將持續整合更多資源,與金融機構一同攜手協助政府邁向未來支付的下個里程碑,讓新興支付方式對經濟成長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