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從傅柯系譜學的方法論 看前瞻計畫

Foto

行政院會剛通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行政院長林全表示,內容包括軌道、水環境、綠能、數位和城鄉五大建設,8年總經費新台幣8,824.9億元,帶動民間投資1兆7,777.3億元。

 林全在行政院會後親自召開記者會說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內容,他表示,前瞻基礎建設包括五大項,分別為綠能建設243.15億元、數位建設460.69億元、城鄉建設1,372億元、水環境建設2,507.73億元、軌道建設4,241.33億元,總計8,824.9億元,估計可帶動公民營企業投資1兆7,777.3億元。林全並在院會中拍板,特別條例列為本會期最優先法案,請國發會及各相關部會全力與立法院溝通協調,務必在本會期完成立法。

 總的來說,用宏大敘事的角度來看,擴大公共建設在處於投資低迷的經濟困境此時推出,似乎沒什麼好質疑的。林全希望政府的投資可以帶動1.7兆的民間投資。

 與其去挑戰政府的擴張政策不如採取傅柯系譜學的方法論來看前瞻計畫。

 這種方法意即由具體的,「小」的動因的探討取代宏大敘事(如公共投資擴張)這小動因也許各自為戰、獨立運作,也無意於取得整體結果。但是最終卻改變了社會生態,它有無與倫比的社會、政治、經濟效果。

 其一為程序:怎樣制定五大塊的預算程序?是中央統籌由上而下的?還是地方由下而上的?看起來,軌道建設及城鄉建設是由下申請上來的。這種程序,就有政治力的角力在裡頭,難怪反對黨會有選舉綁樁的聲音。那麼,綠能、數位、水資源預算又是如何訂出這個金額及比例的?我們如果深究其金額是如何加總累計出來,每項的投入產出評估是怎麼做的?就更易於運用系譜學的工具來看未來使用的政治經濟效果。

 林全表示,前瞻基礎建設之所以叫前瞻,就是盼對國家競爭力有幫助,政院這次提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就是要提升國家競爭力,該做的事,晚做不如早做,早就該做的更要做,「未來的事我們提前來做!」

 關於這點,前瞻國家未來競爭力,也是可以由具體動因往下分析。此次最大預算比例的軌道建設,看起來是便捷生活圈,跟國家競爭力關聯有限,水環境及城鄉建設有些競爭力的關聯但未盡明確,因為多屬改善島內生活環境,但對於國際上的產業及投資競爭力,關聯度小。綠能是廢核後替代能源必須,也是著眼於內需,數位建設可能是與國際競爭的必要建設,不過急迫性如何很難講。

 再提到國家前瞻,過去我們有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屬於中長期區域均衡發展與人口結構總體評估的規畫,把所有因子聯合考慮,包括少子化老年化產業空洞化等因素梳理定位,再決定最有效率的建設時間表與資源配置。絕對不是「提前做、早做、比不做好」這麼簡單,哪些先做?哪些後做最有效率?是有一定邏輯的。

 最後,政府希望帶動1.7兆民間投資的推論基礎為何?是綠能多少?軌道多少?水資源多少?怎麼估算的?我覺得以現在民間投資低迷的因素,包括政府信任度、環評、稅制、政治風氣都不利於企業投資的狀況下,用政府建設就能片面帶動民間投資嗎?應該也要有較具體的「如何帶動」的策略。

 因此,個人認為,媒體與政黨該關注的,不只是政府的前瞻計畫主張的好壞,更重大的反而是它面對總體競爭力規畫的邏輯與具體資源效率的回應態度。

 我們還需看到:每個政府機構包括縣市長,他們在得到預算時的態度是對好好用錢戒慎恐懼的態度?還是沾沾自喜向選民邀功的態度?這種態度會決定預算的流向與獲利的包商,其最終而言也就決定工程品質及是否蓋出蚊子館及廢墟工程,或效益極差的公共建設,只是為了消化預算。

總之,政府做為納稅人委託的治理機構,其流程、評估、前瞻能力與態度,這些遍佈各級公務機構的小動因,才是真正決定性造成社會政治及經濟後果的力量,也是我們該加以關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