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來新台幣匯率狂升,市場傳說是4月14日美國要公布「匯率操控國」,而台灣可能會榜上有名,故央行為了避免被列為匯率操控國,造成美國對台的貿易報復,放手讓台幣升值。
藉由本文與大家討論兩個議題:第一,其實,台灣一直是在美國財政部的匯率操控國的觀察名單上,但其實難以符合匯率操控國的定義,為何大家要擔心?第二,個人好奇的是:為何一國經濟情況沒改變太多,卻有時被列為匯率操縱國,有時沒有?
就第一點而言,在表中,列出匯率操縱國(地區)的三項判定標準為,凡同時構成上述三項標準門檻之貿易國,則就是匯率操控國,美國將認定其有藉由匯率政策從事不公平貿易競爭。如果同時符合表中任二項標準,則是「匯率操控國的觀察名單」。使用 2016年資料,所以中國、韓國、日本、德國符合第一項和第二項,而台灣符合第二項和第三項,都是匯率操控國的觀察名單。
「匯率操縱國」判定源于由民主黨前眾議員蓋哈特提的《1988年綜合貿易和競爭力法案》,依據《法案》,於1989年,財政部每半年向國會提交一次《匯率報告》,每半年一次。報告的提交日期一般是4月和10月,分別評估上一個半年度美國主要交易夥伴國的匯率政策,確定其是否存在「匯率操縱」。
本文要分析的是匯率報告的政治結構。匯率報告的本質是美國以總統為中心的行政體系和以國會為中心的立法體系,二者之間一種自然誕生的妥協機制。國會議員承擔來自基層選民的壓力,近年來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斷加大,民眾對自由貿易持否定態度,影響了議員的立場。在選舉壓力下,國會針對匯率問題不斷向行政部門施壓,而連續不斷的立法提案和相關聽證會就是手段之一。
反之,總統會傾向於從國家的高度,如整體政治、經濟和安全戰略的角度來考慮貿易問題,此外,歐巴馬任內也要與同盟國家合作對付北韓,ISIS等,而不會躁進批評別國。但總統也了解國內的政治生態,所以也贊同匯率是重要的問題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總統也同意半年一度由財政部向國會提交,但總統又有否決「匯率操縱國」的權利,簡單的說:美國總統說的算。
所以國會可以猛攻猛打它認為的匯率操縱國,要求其升值,例如在2006年,美國參議院也曾要求人民幣升值35%,以解決兩國之間的貿易失衡問題;但總統考慮國際體系層面相互依賴等因素,避免引發貿易糾紛,說那些是觀察名單,不願多提,歐巴馬6次否認全球各國有操縱匯率,所以歷年來匯率報告都存在,許多國家也榜上有名,但總統大家相安無事。自1994到2016年,美國沒有將任意一個交易夥伴判定為「匯率操縱國」。
然而,2017年當選的川普不太一樣,他特別重視貿易以及其衍生的匯率議題,偏向站在美國公眾的意見思考,而非全球的經濟發展與政治安定。因此,有兩個川普:一個是以國會議員出現的川普,另一個是以美國總統出現的川普,如果是國會議員的川普,他會恐嚇這些國家是匯率操縱國,而又一度說中國是最大的匯率操縱國,如果是以美國總統出現的川普,又說不會。而我們被掃到颱風尾,雖然只是觀察名單,但當犀利的記者窮追猛打請教央行有無干預匯率,央行只能說沒有,但如金融危機等特殊時期例外。
匯率的預測之所以難,因為許多時候都是由各國政治人物共同決定。所以有股市達人卻沒有匯率專家,因為匯率的研究者都不曉得政治人物是市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