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經濟現況停滯,雖政府施政相當用心,想方設法要改善年輕人就業情況與提升勞工薪資與福利水準。欲有效達成此一目標,政府的施政主軸應以「經濟成長」為最高考量。試以目前有四大現況論之,並就教於有識之士。
一、提昇服務業生產力:
2016年台灣整體服務業佔GDP比率為64%,扣除軍公教、銀行、金融服務業GDP比率後,占比仍達45%,顯示我國服務業(以商業為主)為我國最重要產業。加上服務業人員薪資水準偏低,因此如何提振服務業的生產力,儼然是政府施政當前需正視的重點工作。但目前政府限於重工輕商之組織結構與預算分配,政策仍以提振工業為主要思維(30年前,工業佔GDP近 47%降至目前之約33%,整體服務業佔GDP約47%升至目前之64%),對於如何提昇服務業生產力;產官學界未有共識,故未見積極對策。
二、不忽略商業模式創新與製程創新: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於公開場合點出,「商業模式的改變,是創新的主要來源,且創新的本質是做出改變,對企業而言,商業模式的創新更重要,才能產出附加價值」。誠如張董事長所言,商業模式的創新會帶來最大的經濟成長,但目前政府對服務業之商業模式創新雖已漸漸認知其重要性,但政策尚未形成具體鼓勵措施。目前每年鉅額科技研發經費集中於「科技創新」領域,自有其貢獻與價值;但對經濟成長最關鍵的「商業模式創新」,卻並未被列為主要思考方向。
再者,當今機械、汽車零組件及紡織等產業都列為傳統產業,但其實上述產業對經濟的產值影響甚鉅,就業人數眾多,惟鼓勵「製程創新」之經費相對甚少。政府鼓勵新興產業在科技的創新之同時,也應注意到鼓勵上述傳統產業進行「製程創新」,相信對於經濟產值提升必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因此建議政府在鼓勵「新興產業科技創新」之餘,能同時提撥鉅額科技研發經費之10-20%,鼓勵「商業模式創新」與「傳統產業製程創新」。可不失為務實且低風險的政策,上述政策倘能獲得重視進而實施,其經濟成長效果應不遜於新興兆元產業之成果,且風險更低,收效更速。
三、政策主導,以經濟成長為前提:
「一例一休」的政策在於照顧勞工,其立意非常良善,但從今年初施行後各方湧現不同聲浪,甚至勞工亦有意見。究其根本原因,乃在實施「一例一休」前,並未以「經濟成長」為主要考量因素,以至於在勞動部以照顧勞工的單線思維下,產生諸多瑕疵。事實上,如果能夠以「經濟成長」為前提,結合勞資雙方共贏之觀點來思考「一例一休」的法令,循序漸進執行。當經濟成長之際,勞工自然會加薪、福利自然會更好,政策法令便會殊途同歸,達到照顧勞工福址之成效。因此筆者認為,這部分當初若參酌產業界與財經部會的意見,而非以勞動部當成主導者,其政策施行結果自會避免若干瑕疵,達到更好之施政滿意度。
四、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並重:
環境保護無庸置疑是發展經濟過程中的一大重要課題,但與經濟成長間有時候也是種「取捨」。畢竟在經濟快速成長的過程中,當然不能忽略進行環境保護工作後造成的負面影響。過去重視經濟成長而忽略環境保護實屬不智。但今日以環境保護為主,而忽略經濟成長之可能機會,亦過予偏頗。目前各國工商界競爭激烈,商機稍縱即逝,二者不可偏廢。因此,孰輕孰重必須有所衡平。
從以上四大現況來看,政府希望提振國民所得,照顧勞工,立意非常良善,但筆者不禁回想起在蔣經國主政當時,係台灣經濟高速成長的時代,政府各部會的政策措施,執政高層均先參酌財經部會首長與經建會主委的意見。後來之執政者並未秉持此一思維,以至於未能審慎評估台商出走對於台灣經濟影響之利弊得失,造成資本流失,經濟成長從亞洲四小龍之首淪為殿後。由美國總統川普當選後,要求資金與製造業回流美國之政策作法,可為殷鑒。
因此,若當下政府能以「經濟成長」為施政的唯一王道思維,博採財經部會、國發會與產業界意見,必能有效促進經濟成長,進而提升就業機會。政府重視勞工權益之福國利民政策可因重視經濟成長,而得以有效落實。民眾(最重要是青年)有感,則施政滿意度自然節節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