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歲的宗良準備上舞蹈課。所謂「準備」,也僅是把舞鞋往手中一握,就出門。
在三坪大的家中,一家七口,一張摺疊桌,木板隔間,懸吊一盞燈泡,五歲與七歲的妹妹躺在地板,偶爾搖晃一下燈泡,這是她們唯一的玩具。
「6年前,宗良剛來時,像隻嚇壞的小動物,縮在教室一旁。」快樂學習協會南榮祕密基地老師郭祐慈回憶,但每當部落聚會跳舞時,宗良天生肢體柔軟與節奏感散發出的光芒,令旁人看了都陶醉。
「要讓他在舞蹈中找回自信。」郭祐慈在屏東開民宿的朋友來祕密基地參觀,決定資助他習舞,讓他未來有能力帶領這個家庭脫貧。
「我們都在某種機會中被啟發,讓自己的力氣長出來了。」快樂學習協會理事長吳念真導演回憶,也有過自卑童年,有一天朝會,國文老師把世界童話交到他手中並宣布:「吳文欽參加台北作文比賽,得了第二名,以後大家可以找他借書看。」
當初在山谷中受到鼓勵的吳文欽,日後成了台灣文壇的吳念真。
「當我們有能力了,是否記得曾經被幫助?」2013年底,吳念真與圓神出版社社長簡志忠等人成立快樂學習協會,投入弱勢兒童課後生活與課業照顧。截至目前,全台設立63個「孩子的祕密基地」,照顧的小孩將近2000人,3年來城鄉差距拉大,申請者眾,協會的預算規模呈現大幅成長。
「募款當然沉重,但只要想到有一個小孩下課後,不用直接面對殘破的家,有基地可暫時依靠,身心不再漂泊。」簡志忠看到太多高風險家庭的小孩在基地中的轉變。
十五歲的㶈亓(音同螢奇)是彰化芬園基地的第一批學生。「我希望能考上社工系,畢業後回到基地照顧他們。」小三時父母離異,下課後只有空蕩蕩的家,㶈丌到基地,吃飯、做功課。
芬園基地負責人李子微牧師:「基地給的歸屬感,把他們從破碎家庭中,拉回社會的中間,才不會淪落到邊緣去。」
「媽媽以前也是酒店小姐,小時候寒暑假到台北,家裡總遇到不同的叔叔伯伯。」四十三歲的小珍是屏東排灣族,她對紙醉金迷的台北中山區不陌生。
她複製母親的異色人生,直到十三歲的兒子參加課輔,她開始反思母親教育的角色,決心脫離酒色生活。
20幾年前,顏金龍牧師的教會透過課輔機制,讓媽媽去酒店後,小孩可託課輔班,去年加入快樂學習協會「中山基地」照顧範圍,他希望「透過小孩來翻轉媽媽的命運」,不讓都市原住民再陷二代沉淪。
與3年前相比,又有近兩千名弱勢小孩來到祕密基地。在他們困惑、彷徨,難以掙脫的人生關卡,都有一盞燈亮著,可以依靠,歇口氣,人生再上路。
(閱讀全文…)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043期)。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