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撥開迷霧看世界 調整您的「精準」思路

Foto

2015年,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 在國情咨文演說中,宣布美國精準醫療開跑,也開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 的「精準醫療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R Cohort Program)。

此計畫在全球起了號召作用,一躍成為生技醫藥產業的新主流。然而,有些業著卻趁勢藉由熱潮,打著「精準醫療」的旗號,吸引投資者目光。究竟「精準醫療」意味著甚麼?難道過去的醫療服務就不是「精準」醫療?

為此,元富證券與《環球生技月刊》聯合主辦「生技產業報告」系列座談,第二場「撥開『精準醫療』重重迷霧!?」於5月25 日登場,邀請相關專家拆解甚麼是精準醫療,究竟該以何種角度切入精準醫療產業,又有哪些項目值得關注?

大「精準」下的智慧醫療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暨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謝邦昌,將智慧醫療作為「精準」的支柱,介紹醫療智慧化的趨勢。

首先,他引用日本案例說明:「去年8月,一名罹患極為罕見的『二次性白血病』的日本女性,原已被診斷性命垂危,但醫師利用IBM研發的超級電腦『華生(IBM Watson)』,幫助醫師於10分鐘內做出精準判斷,成為日本首例運用人工智慧拯救人命的事件。」

華生擁有患者所有資訊,包含生活型態、消費模式、經濟能力、家族遺傳、就醫紀錄等,經由大量數據分析後,立刻診斷患者目前被哪一疾病威脅。

事實上,精準醫療的宗旨在於依賴各領域、技術的整合,並利用「數據庫」做出精準的判斷。

謝邦昌進一步說明,所謂人工智慧就是大數據的結晶體,多數人誤會機器人即是人工智慧。其實,人工智慧應該是建立在數據累積並分析的能力,將系統放在機器人身上,才形成人工智慧。

所以,「臺灣在推動亞洲矽谷,有沒有道理,有!有沒有問題,卻有很多問題!」謝邦昌語氣鏗鏘。其實臺灣在軟硬體設備製造端是不用擔心,問題是出自於這些技術的整合與運用,如何從全面感知到智慧醫療的處理才是關鍵。

他接者指出,臺北醫學大學已經運用一層樓的空間,建置「Smart Hospital(智慧醫院)」模組,結合機器人、轉診、自動化就醫流程等,連手術房都直接採取機器人運作。

倘若智慧醫院成功運作,未來將協助其他地區建置智慧醫院。擁有愈多數據的醫療體系,便能擁有更精準的醫療診斷。「但臺灣個資法嚴格,若無法取得數據,智慧醫院可能窒礙難行。」謝邦昌惋惜說道。

若政府檢討相關法令,鼓勵大數據與醫療結合,臺灣絕對能夠再創醫療水準的高峰。

謝邦昌提出個人見解,「現在如要玩精準醫療,關鍵在於,誰的health bank 建得好、建得準,就有機會出線。」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2017年6月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