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萬點的指數,5,070元的大立光,5.6兆市值的台積電,台股今年雖然創下了多項歷史新高的紀錄,不過每日不到千億的交易量中,有7成資金集中在少數不到100家的企業身上,且每日交易不到50張的公司動輒有4、500家之多,「一個台股、兩個世界」,投資人無感,企業無奈,政策無力…扭曲的資本市場誰來救?
2017年4月26日,已是外資概念股的股王大立光盤中股價攻上5,000點大關,接著在5月2日盤中再度來到5,070元的歷史新高,為台灣證券史寫下傳奇一頁。
5,000元的大立光有多厲害?一、過去台股歷屆股王股價從未有超過2,000元者;二、即便是現任股后精測,2017年6月8日盤中歷史新高1,510元,連大立光同時間股價的3分之1都不到;三、從1,000元開始,股價突破2,000、3,000、4,000、5,000元所花費時間分別為:35、11、21、3個月,也就是說,股價從4,000元漲至5,000元,只花了短短3個月的時間。
別以為這是台股常態,根據截至2017年6月9日的統計,台股市值前15低的個股,市值均未超過3億元,最低為沛亨的0.8億元,對照台股市值最大的台積電約5.5兆元,雙方差距高達6.8萬倍;即便是市值前15大個股最低的中信金控也有3,782億元,為沛亨的4,728倍;更甚者,市值前15大個股合計市值14.6兆元,是前15低個股市值合計30.3億元的4,816倍,因此,用「一個台股、兩個世界」來形容並不為過!
再以交易面來看,現在每日不到千億的交易量中,有7成資金集中在少數不到100家的企業身上,且每日交易不到50張的公司動輒有4、500家之多,這種扭曲的資本市場生態,影響的不單是證券業的活路,對企業籌資,對產業發展及國際化能見度提高等都是弊大於利的事情,難道要放任這樣的景況持續下去嗎?
台股自2017年5月23日站上久違的萬點大關後,已經連續13個交易日(截至2017年6月9日)站穩萬點之上,照理來說,上市櫃個股股價應該也會跟著水漲船高,但為何股價低於10元的雞蛋水餃股比比皆是,目前甚至還有40多檔個股股價連5元都不到?
其實,台積電、大立光、鴻海等大型權值股股價陸續創下波段或歷史新高的背後,至少凸顯下列3項意涵:
一、美股四大指數連袂創歷史新高,尤其是那斯達克與費城半導體指數,今年以來漲幅特別兇猛,主要原因當然是看好iPhone8、人工智慧(AI)、特斯拉等利多題材,台股跟漲很合理,但也只有相關零組件供應商股價可以創新高,證明資金是聰明的。
二、台積電、大立光、鴻海都是典型外資概念股,國際資金從2000年開始就逐步主導台股走勢,今年以來買超台股金額已高達2,600億元,以國際資金放眼全球股市幾乎都買產業龍頭股特性來看,將資金部位全數壓寶在台積電、大立光、鴻海也不足奇。
三、台灣科技股除了「蘋果供應鏈」外,幾乎找不到其他重要性高的題材,過去電子五哥大概也只剩鴻海可以持續性獲得外資圈關注,在「資金買盤無限、可選標的有限」的情況下,國際資金就只剩蘋果供應鏈可以買,造成目前台股「跛腳」現象。
正所謂「經營者的態度決定股價高度」,大立光股價站上5,000元歷史天價,與其說是搶搭iPhone8熱潮,更重要的是經營者對於公司營運的敬業態度,而這樣的特質相信在台積電與鴻海身上也看得到,因此,國內投資人在怪罪國際資金把台股好公司買光光的同時,是否也要反求諸己是否有同樣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