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權指數一路乘風破浪,攻抵萬點以上,改寫波段新高,而從市場面觀察,上市櫃現金減資家數、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規模雙雙創高,更是今年資本市場的兩大特色,隨著資金流向此消彼漲,整體市場結構也開始出現變化。
晶華及國巨等成功現金減資的案例,再加上「現金為王」成顯學,近年來上市櫃公司掀起現金減資熱潮。據統計,今上半年上市櫃公司決議辦理現金減資已達37家,家數創下歷史新高,總減資金額達164.55億元,已超過前兩年全年的全年紀錄,減資家數也是改寫歷年新高,可見今年企業「瘦身」十分積極。
群益金鼎證券總經理趙永飛表示,企業辦理現金減資的原因主要分為兩種,第一是產業進入成熟階段,資金投入需求降低,也代表未來發展機會較小,另外則是有稅務上的考量。
不可諱言的是,稅制因素仍是企業此波積極辦理現金減資的主因,自兩稅合一、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上路以來,股利收入對於高所得族群來說真是「又愛又恨」,在面臨45%的沉重稅負之下,被迫轉讓或降低手中持股,避免參與除權息。而上市櫃公司也紛紛透過現金減資,以減少資本額的方式代替配發現金股利,達到節稅效果。
其實,從近兩年現金減資家數明顯增多到20家以上,就能夠看出整體市場結構因受到相關政策影響,已開始加速腳步調整,若大環境不變,上市櫃辦理現金減資的情況亦將日益頻繁。
券商公會副理事長賀鳴珩認為,台股未課徵證所稅,原本對投資人而言已是很大的誘因,但卻受限於股利所得併入個人所得計算,影響長線投資動能,因此建議採取將股利所得以「分離分級」制度,讓一般投資人的股利稅負不高於外資的20%,這樣才能使內外資、個人股東與法人股東稅率較為平衡,進一步吸引買盤回流台股。
永豐金證券董事長陳惟龍表示,台灣面臨資金未能有效轉化成資本的結構性問題,而企業辦理現金減資,又把資本抽離台股,換成現金發還給股東,在資金應用效率上雖然有其優點,但長期來看,若上市櫃公司減少資本投資成趨勢,對於市場正向發展將會有較不利影響。
另外,台股逐漸趨向法人市場,而法人資產配置上,為了考慮市場流通性及投資績效,多會把權值、大型股作為主要投資目標,會產生持續墊高指數效果,與指數有連動性高的ETF交易熱度也跟著加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