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制度誤市,券商崩壞…

Foto

 全台灣有77家證券商,在市場發展轉趨成熟時,前幾大券商都朝著轉型為投資銀行,卻被迫「先縮編、求生存」,甚至有更多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在過去2年一命嗚呼。使得全台灣現在只剩3.4萬名證券從業人員,原本應是資本市場運作的每個螺絲釘,可以擔負直接金融服務的重要角色,卻在近年任憑政府的扭曲稅制,而造成的成交值萎縮、周轉率破底,其關鍵功能愈來愈不受重視。

 證券商說:「我們輔導企業掛牌,協助企業運作制度化,提升永續經營與擴大規模的可能性」,每投入一個案子至少都要近2年的時間,但好不容易掛牌以後,卻因為制度的不友善,使得內資大舉退場,在近2年讓台灣資本市場光有漂亮的外衣,骨子裡卻都生病了,國際資金的拉抬下,成就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股王大立光5070天價、權值王台積電市值5.46兆紀錄,但實際上卻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個股每天平均成交量不到1,000張,乏人問津像一灘死水,台股的「品牌」快速被鄰國競爭的資本市場所超越。

 「別的國家不是這樣對待證券商的!」業者表示,成熟市場的交易所主管機關尊重投資專業與市場機制,允許研究人員提出對個股真正看法,「該買該賣,不是偷偷私下說,而是公開表態」,那樣才是真正拉高資訊透明度的方式。

 而對市場流動性提供者,更給予優惠的造市成本,有助於市場體現價格發現的功能,「但台灣不是,自營商造市成本高,未給予相對優惠,反而站在敵對角度,看我們永遠像賊」。

 業者說,更別談研究團隊出具報告,對於展望偏保守的企業,永遠只能評「中立」,實際上早就想提醒客戶該「賣出」,卻必須滿足主管單位的面子,假借保護投資人為名,所以不能有「負面評價」,總要釀成地雷股時才事後諸葛,以樂陞案為例,如果當初研究員提早識破樂陞弊案的伎倆,而給予企業不好的評價,就會被懷疑是禿鷹,「誰都不願意冒這樣的風險,所以研究員報告的參考價值就愈來愈低。」

 過去20年來,證券商的地位一落千丈,經紀業務已無利潤,承銷獲利也愈來愈低,一個消失中的行業價值,沒有新血願意投入,想要延攬更多優秀人才困難度提升,被邊緣化的台股,無法面對現實的主管機關,看不見證券商的重要性,正一步步侵蝕台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