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掛牌數減 KY股、TDR退燒

Foto

 近年來,新上市櫃家數明顯減少,第一上市公司(KY股)來台掛牌也由炫爛歸於平淡,台灣存託憑證(TDR)掛牌更如過眼雲煙,企業上市腳步放慢,或甚至將眼光投向本益比誘人的大陸市場,台灣資本市場邊緣化危機越來越強烈。

 大陸的高本益比、且上市審批速度加快,及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的可能性高,吸引台商醞釀出走,KY股則因財務疑慮,對投資人吸引力不足,交易量能萎縮。

鴻海集團2014年開始有樺漢、榮創、亞太電信、GIS-KY等8家小金雞在台上市,但卻從2015年起集團子公司逐步暫緩在台上市計畫,先後發生鴻騰精密放棄在台上市,徘徊在大陸與香港市場間遲遲未掛牌,又有天鈺科技在上市前急踩煞車、緊急撤件,原本預計2016年上市的瑞祺電也遭無限期延長。這些突發事件關鍵在於,台股市場的本益比沒有獲得太多的認同。

 台新投信董事長吳火生指出,台股交易量萎縮、本益比與大陸相比低很多,導致企業不願在台灣掛牌,或遭大陸企業來台併購。

 不只鴻海,像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在台股本益比僅14倍,反觀聯發科轉投資的匯頂科技在大陸掛牌,本益比可達70倍以上,目前市值逾4百億元人民幣,由此可見台股競爭能量的不足,且市場規模和大陸、香港落差日益擴大。

 台股交易量低、本益比也低的副作用,就是使得好企業價值被低估,易遭收購。事實上,台股投資人對有前景的科技股是能給予高本益比或本夢比,但交易量仍為首要活水,「沒有量一切難為」是市場定律,台股低迷,直接影響的就是台灣上市櫃公司籌資。

 台股低迷,資本市場募資功能消退,就連KY股回台上市的模式也失靈。

 以中國隱形眼鏡市占第一的金可為例,傳出打算將旗下的東方光學,規畫直接在大陸上市,而非循著金可模式以KY股回台。法人指出,KY股對投資人吸引力不足,也過了短線炒作熱潮,交易量萎縮。以往台商藉KY股在境外如開曼設立控股公司,把盈餘放在海外可免課稅,但現在大陸政府嚴查移轉計價,以KY股設立公司,已不具避稅優勢,因此削弱台商藉此管道回台上市意願。

至於鼓勵台商、泛中資來台掛牌TDR的政策,則因一連串炒股弊案導致沉寂,自2011年7家上市後,就再也不見企業掛牌,剩下的TDR多成了殭屍股,遭批為資本市場裡的「爛尾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