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和證券投資總監廖繼弘指出,政策應致力扶植競爭力強的產業和公司,海內外的質優公司掛牌,淘汰獲利不佳、成交量太少的冷門公司,編列更具代表性指數,適時調整稅負,讓內資回流,才能讓台股類股或個股表現更均衡化發展。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也表示,台股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二低一高,「低本益比、低成交量、高投資成本」,台股的低本益比,造成企業不願在台灣掛牌,寧可選擇去國外較高本益比的市場上市;由於缺乏新的優質企業掛牌,而原有的優質企業已經列入投資比重,資金無法去化,只好選擇外移;台股的低成交量,造成較大的法人資金(如壽險)無法進出,只好降低台股的整體投資部位,台股的流動性更差,進入「負向循環」。
廖繼弘認為,近年來由於稅負影響,台股市場漸集中化,買盤主要以外資為主,外資買超主要權值股大立光和台積電,具世界競爭力、獲利穩健成長,成為台股重心,不過這是國際股市現有現象,如美股漲勢集中在蘋果、亞馬遜、臉書、谷歌和微軟等個股,南韓漲勢集中在三星。
由於美元偏弱,資金流入亞股和新興市場,外資考量全球投資佈局,且稅負相對較低,買進台股競爭力強的權值股推升台股指數,每檔持股比例都很高,完全參與了這些公司的經營獲利成果(股利分配)及股價上漲的資本利得,廖繼弘建議,政策有必要調整稅負、以及營造兩岸共榮共享的經貿關係和有利的資本市場環境,吸引內資回流,讓國人分享資本市場的利得,台股資本市場的餅變大。
廖繼弘認為,現金減資的家數愈多,將使資本市場失去籌資、擴大營運規模功能,不利資本市場發展,建議政策應輔導或協助這些公司進行產業升級或創新,進入另一成長的營運模式,只有產業升級和公司創新,提升公司的營運資金需求,才能使公司有競爭力,壯大資本市場。
廖繼弘也表示,ETF掛牌家數和規模創新高,具活絡交易市場功能,給投資人不同投資產品,ETF投資主要是看大方向趨勢,投資人不必費心選股,是不錯的投資工具,但對資本市場中有關公司籌資、擴大營運規模較無幫助,不斷有好的創新公司掛牌,從資本市場中籌資壯大,才有利台股資本市場發展。
黎方國也語重心長地說,台股的高投資成本,除權除息要課稅,還有健保補充保費,未來籌措長照的財源,也打算向股民下手,整體台股的投資成本偏高。
黎方國提出兩點建議,其一是建議政府基金應該扮演積極造市者的腳色,鎖定台灣50的成份股,提高流動性,促進成交量放大;成交量放大,股市的資本市場功能才能獲得彰顯,才能吸引優質企業在台上市。
其二,應改檢視以及重編加權指數,以1990年台股第一次上萬點,當時整體市值不到5兆;目前雖然整體市值達到30兆,創下歷史新高,而且台股指數也重返萬點,但是指數卻未創新高;相較於全球主要國家股市市值創高,股價指數也是同步走高,顯然台灣加權指數的指數設計是有瑕疵的,無法反應出整體市場的變化,主管機關應該重新思考,如何讓指數反應出真正的股市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