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長達106頁的《我國股利所得課稅及兩稅合一制度之檢討》,是財政部委託中華財政學會做的期中報告,再到日前端出的期末報告《11種股利稅改方案彙整》,看似研究準備十足,但不論期中或期末,股民、立委卻都紛紛給了「不滿意」的評語。
股民問:「為何扣抵稅額減半不能取消?」立委問:「免稅額5萬元又是怎麼算出來的?」專家問:「台積電的外資持股比高達8成,預計領走上千億元的現金股利,政府難道沒看見嗎?」關鍵問題在在引發議論,唯獨政府始終陷入那口「稅損」的井裡。
此次因應市場呼籲的股利稅改還未有結果,但目前釋出的研擬計畫都讓市場瞠目結舌,取消兩稅合一是否引來重複課稅的更大隱憂,如何設計配套才能不劫貧濟富,讓小股東淪為輸家,同時做到金管會所力求的「普惠金融」,不再增添可能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的任何機會。專家提醒,股利所得稅改不應侷限於「怎麼改,稅損才會最小」,而應該是「怎麼改,才有助於台灣的未來」。
「股市長期被政府污名化是根本因素」,一位證券從業人員這麼說。「政府一缺錢,就把腦筋動到股市,以為不用動腦筋深入研究,只要開市就有錢進帳,而一般民眾還傻傻被政府牽著走,誤以為政府是在做好事,打擊炒股份子。」實際上,行政官僚裡人才濟濟,每年考進大批優秀的公務員,應有更好的辦法去面對困境,為何沒有好的財政稅收,問題根本在哪裡,進而跨部會協調、努力改善不合理體制,而不是打著「買股票都是壞人」的旗幟,從證交稅、股利扣抵稅額減半、二代健保補充保費,這樣一路無限擴張,「可能有一天連長照財源都無法倖免」。
小花(匿名)理工科系畢業,從事於科技相關領域,畢業6年,最近透過財經新聞慢慢認識金融世界的運作並不久,但他赫然發現,自己一直把錢存在銀行裡及媽媽買保單的行為,背後故事沒有那麼簡單,「銀行拿了我的存款去放款給企業,賺進大把利息,壽險業者拿著我的保費去買大樓,炒地皮」,而他卻一直被誤導「股票是危險的」。
實際上同樣的錢,「我可以買進我所欽佩的企業股票、我平常最喜歡消費的產品的公司股票,最後企業獲利都將透過股利回饋到我身上」,或者「我雖是普通上班族,但我嚮往其他新創事業的未來,在可允許的失敗風險中,追逐一個未來的『夢』,都可以透過股票市場實現」。
小花的故事,似乎也給了為何年輕人不買股的其中一種解釋,因為他們被教育「股市是危險的」。證券業者很灰心地說:「股利所得稅改已經有許多專家學者在研究,但再真實的故事,都抵不過財政部『稅損』兩個字」。
資深股市專家表示,普惠金融如何實踐,看看崛起中的印度,透過簡化稅制結構,建立全國性消費稅(GST)打掉過往各地方政府莫名的苛捐雜稅,並加強銀行服務的普及性,不僅人人擁有存摺帳戶,享有基本的理財權利,且讓政府更能掌握金融動態。
他說:「要做到烏托邦世界是不可能,但起碼任何的改變,都應有協助改善現有問題的責任」市場真心期盼,這次稅改財政部不僅不應草草了事,更不能因此弄巧成拙,落得小股東全民皆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