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通常因政策失誤或泡沫破裂所引發。央行政策失誤帶來的傷害顯而易見。而在泡沫起起滅滅的過程中,經濟可能先是強勁成長,然後急劇下滑。這種情況將來仍有可能會發生。全球衰退可能不會在明年捲土重來,但是在未來某個階段,經濟將會轉趨疲軟。
衰退有多嚴重、復甦有多強勁,部份取決於庫存週期。企業需要保持一定庫存以滿足客戶需求,比如倉庫、店鋪的庫存以及貨架上的商品。然而,如果需求下降,企業就會設法減少庫存。企業將削減訂單,優先售出現有存貨;供應商也將相應削減自家庫存。如此一來,需求下降將沿著供應鏈向上傳導。當復甦來臨時,情況則與之相反:商店開始從供應商處訂貨,以補充銷售一空的庫存,在「未來會更好」的樂觀情緒下還會額外增加訂單。
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實質GDP的跌幅有近七成可歸因於企業削減庫存。庫存的變化加大了經濟週期的波動幅度,會使經濟的高點更高,而低點更低。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多數庫存由小企業所持有。在一個經濟體中,大型上市公司僅持有約30%的存貨。
鑒於以下三方面原因,我們認為未來庫存管理的波動性將下降:
首先,某些產品已不需要庫存。十年前,顧客購買的音樂產品大多以實體CD等形式存在。商店必須保留一些存貨,以滿足潛在顧客需求。而如今音樂都已虛擬化,可從網路下載或通過串流平臺播放。音樂產品賣家根本不需要有存貨,壓製CD的廠商也不需要準備塑膠、紙張等材料庫存。就音樂相關產業而言,庫存周期的不確定性基本上已經消除。
其次,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向小企業提供用於保持庫存的低廉信貸很多已不復存在。小公司指望供應商給予他們一定寬限期來支付貨款(即賒帳)。這種先買後付的方式意味著保持庫存幾乎沒有成本。一旦供應商開始要求先付款後供貨,則庫存成本將上升。這也充分說明小公司必須提高效率。
第三,近年來科技改變了企業控制成本的方法。條碼和線上訂單系統使得庫存管理成本下降。軟體能讓小企業更加精準地預測未來需求,這使得小公司在庫存管理效率方面可與大企業媲美。科技還有助於生產當地化,使產品在更接近顧客的地方生產。比如,當地村莊的一家商店裡,由電腦控制並結合機器人技術的烘焙坊為顧客烤製麵包,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將商品生產過程移往顧客所在地有助於實現「按需」生產,而這種方式幾乎不需要庫存。
即便庫存波動性下降,未來仍可能發生經濟衰退,雖然庫存本身並不會引發衰退。不過,未來的經濟衰退程度可能較輕。與此相對應,未來的復甦也很可能不會轟轟烈烈。隨著庫存管理效率日益提升,未來的衰退應該不再像過去那樣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