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學習日本以科技創新 切入觀光業

Foto

「拚經濟、拚觀光」多年來被喊得震天響,是跨黨派的難得共識。然而,如何有策略、有方法的達成? 除了現行政策,及經濟、觀光學者專家提出的理論、建言外,是否可運用其他領域的資源,找到較為創新、可執行的切入點?

 筆者這幾年執行經濟部新興科技商業應用之計畫,安排業者赴日本交流,觀察日本如何從科技運用的角度切入、進行經濟、觀光的革新,整理供國內讀者參考:

 AI+機器人形塑新工作、新服務、新銷售模式

 服務是經濟、觀光發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在高人力成本時代,日本逐漸以機器人、AI來協助、甚至代替原本由人提供的服務、工作。

 從擅長聊天、表演、具多語溝通能力、且能蒐集客戶資料的Pepper開始,機器人已成為許多日本服務的基準配備,不論是在機場以多語接待、導引國際觀光客,或在店鋪吸引客戶、擔任接待、銷售任務,或投入重複性高的例常性工作 (如回覆常見問題、檢測異常現象等),機器人儼然是溝通、導引、吸客、降低成本及重複工作的利器。

 在人工智能 (AI) 的運用上,為了讓銷售更具彈性、效率,伊勢丹百貨導入AI,搭配銷售員進行精準行銷;麵包店運用影像辨識技術,掃描出麵包的種類、傳送到POS機計算價錢,由再顧客自助結帳,可降低人為出錯率。

 可見的未來,人與AI、機器人協同合作,將打造新工作、新服務、新銷售模式,勢必在組織、人力與分工等方面引起大革命。臺灣的相關技術引進或運用相對保守,恐面臨更大衝擊。應更努力開發相關運用潛能、做好布局準備。

 語言、交通、支付革新,打造便利觀光、消費體驗

 因應2020東京奧運,日本除了政府大規模規劃城市翻新外,民間也投入許多新科技運用來營造更友善、便利的觀光、消費環境。例如針對觀光客的語言溝通問題,除了基礎版的多語辨識/翻譯App,還透過手環等裝置感應使用者身份、顯示對應語言的系統,降低溝通障礙。

 在交通導引上,羽田機場設置以手機掃描看板,下載動態交通資訊的系統,讓觀光客可把到目的地的交通即時資訊帶著走。

 在「消費最後一哩路-支付」上,銀座Ginza Six商場導入刷護照現場退稅的裝置、未來日本更是計畫政府與民間合作開發,運用入關掃描的指紋等生理資訊作為支付依據,打造無卡、無現金的消費環境,給予外國觀光客最大的購物方便。

 這些橫跨語言、交通、支付、觀光的科技建設,大幅提昇溝通、及旅遊品質與消費便利性,讓日本成為更友善、更通暢的國度,達到提昇觀光、經濟的成效。

 虛實結合的商業與觀光環境

 身為遊戲大國的日本,對於虛實整合完全沒有進入障礙。從娛樂用途轉到觀光、商業用途,完全無縫接軌。地方寺廟、庭園、城寨等景點推出投影、互動藝術,吸引觀光客夜間參拜;或運用VR裝置,讓遊客在各季節都能觀賞櫻花盛開的美景。

 在商業運用上,餐廳運用攝影、感測搭配顯示技術,讓異地戀人「一起」共進耶誕大餐。透過巧妙設計,還能吹熄位於地球另一端對方桌上的蠟燭…。運用互動、AR/VR等展示科技,強化商品、服務與空間的體驗,強化了經濟、觀光價值。

 經濟、觀光如何拚?觀摩日本科技在商業的運用創新後,可激發許多發展、想像空間。日本能,以科技自豪的台灣也可以。我們在技術上絕對有競爭的本錢,也有許多具創意的新創科技團隊提供各式解決方案。然而,缺乏實際運用的舞台、願意投入資源革新的廠商,才是最大的瓶頸。

 如何確實體認革新的必要性,並結合民間、政府等多方力量、及早著手行動,相信台灣的經濟、觀光發展也看得到令民眾有感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