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自2017年7月1日起全面實施通關一體化,這也可算是世界上通關的一大變革,也可能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通關協議作準備。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國,大陸進口人中有很多是台商,未來在通關布局上須作調整,使便捷最大化、風險最小化。實施通關一體化後,企業集團總部在各口岸可自訂同一標準作業,可節省人力及經營成本,但也要建立健全的通關風險防範機制及加強內控內稽體系,因為海關雖然「放得開」但也一定會設法「管得住」。為使讀者能充分瞭解整個系統的運作情形,特予研究分析做以下的說明。
通關一體化主要的變革有二,其一是「自主通關」,即進口人可以自己選擇申報地、 納稅地、驗放地,各關區間及與檢疫、商檢機關間利用「單一窗口」連線,資訊互聯、互通,並執行整合式邊境管理,同時同地一起、一次完成查驗。全國雖有42個一級關區,但就進口人而言,就好像只面對一個關區一樣。進口人可依其方便及貿易、生產布局作選擇。
另一項重大變革是將原來的「一段式」通關改為「兩段式」。大陸海關把它稱為「一次申報、分段處置」。所謂「一段式」通關就是應查驗及書面審核的進口案件,海關要做完稅則分類、貨物估價及原產地等審核後才會放行。「兩段式」通關是將流程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管查驗,驗畢,進口人依自行計算的稅額繳稅放行,其餘有關稅則分類、估價、原產地等的審核,由第二階段來處理,這使關、企雙方的壓力都減輕不少,貨主可以在貨驗畢後馬上提貨 ,後續工作海關也可以有比較充分的時間仔細審核,審理品質會提高。
第一階段由全國風險防控中心負責,全國設有上海、青島、黃埔3個風險防控中心,分別負責空運、海運及陸運進口貨物的篩選,主要針對要查驗才能確定驗估、貨證是否相符、 稅收風險高放行後追補稅困難的貨物, 以及其他高風險的因素訂定篩選標準。第二階段由稅收徵管中心負責,全國設有上海、廣州、京津3個徵管中心,集中統籌辦理有關稅則分類、估價、原產地的審核,並依商品種類分工,上海徵管中心負責機電類,包括機電、儀器、儀表、交通工具等商品,稅則共佔8章(84-87,89-92)共2286個稅號。
廣州徵管中心負責化工類,包括化工原料、高分子、能源、礦產及金屬類商品,共佔31章(25-29,31-40, 68-83)共2800個稅號。京津徵管中心負責食品、藥品、輕工、紡織類及航空器等商品,稅則共佔57章(1-24,30,41-67,93,97)共3461個稅號。報關時進口人可依海關提供的軟體輸入計稅資料,系統會試算出稅額(非核定稅額 )供報關。
貨主最關心的當然是貨物盡速放行。驗畢即放,固然節省通關時間及成本,但貨最好還是不要被驗,驗貨篩檢最重要的風險因素之一為進口人的風險等級,大陸海關將企業風險分為五級,第一階段驗貨和第二階段稅收徵管篩選多跟企業的級別有很大的關係。大陸海關已實施企業的自律管理和海關誠信管理辦法,實施七大機關企業誠信資料連線,對不同誠信級別作明顯的差異管理。
另外,貨物放行雖加快,但計稅尚未核定,且尚有事後稽核單位抽核,因此須做好內稽內控,使系統拋轉出來的報單不致有虛報情事,被補稅罰款、調降級別。因此時售價已定或貨已賣出,增加的成本無法轉嫁,造成損失。如無法確定申報要素可申請稅則、估價及產地預審,申報後自己發現違規,可主動向海關揭露以免除或減輕處分。大陸海關對漏稅的處分較重,個人漏稅達人民幣5萬元以上,企業漏稅達人民幣25萬元以上,係依刑法走私普通罪論處。假如進口人不確定來貨內容,可行使看貨權,先確認再報以避險。
總之,通關一體化可提高「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方便做生意,但尚需企業自已做好通關規劃,才能享受合法節稅、便捷,也能知險、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