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對於家族企業的研究與實務都有增溫的趨勢,一方面反映了國際趨勢,另一方面則回應了當前產業的急迫需求。全球在1980年代開啟了新的一頁產業經濟的榮景,不但各國的解除管制使得二戰之後的全球連動日漸密切,資訊革命所揚起的互聯網與物聯網轉型也在過去三十年間掀起史無前例的浪頭,一波波地摧毀過往的經濟與社會文明。而過去三十多年的台商經略趕上了浪潮、衝上了高峰,正締造了、也見證了企業家精神改變的歷史,拚搏的精神為自己累積了可觀的財富,也為台灣社會累積了大量的資產。
「繼承講究的是分配,而傳承講究的是永續。」這句話出自一位專門處理家族企業稅務的律師之口,講得真是貼切。與不同背景的人對話,傳承總是有一番新解!和軟體系統的營運長對話主題是「第一代創業家經營事業靠的是頭腦、第二代接班者經營事業靠的是電腦」。這樣的對仗與對照充滿了智慧與矛盾,似乎智慧與價值的淬煉正誕生在最艱困的擠壓中,鑽石不正是如此淬煉才顯得出其傲人的璀璨!正是兩代之間的差異,造成了家族企業在傳承上的挑戰,而挑戰若能有效克服,將為家族與社會都開創嶄新的契機。
台商在這幾年面臨了一波接班與傳承的高峰期,正是三十多年前的全球佈局後的成果面臨如何接續的思考與摸索。惟台灣社會幾年來目睹的是家族恩怨、憾事不斷,令人唏噓!過去的經營業態僅限台灣境內期間,除了少數從事國際貿易的業者外,顯有面對巨大財富繼承的問題。但台商開始外移後所銜接的國際製造網絡,適逢戰後最長、最大的一波經濟擴張,使得台商的經營規模瞬間放大,台灣人所經歷的富裕普及化也是前所未見的。進入21世紀,對於工業化的反思雖有模式的不斷推陳出新,但受創的生態環境、穩定可靠的能資源型態、數位經濟的重定義與重定位,在在都在沖刷既有模式的可持續性,試圖以21世紀的數位經濟修復20世紀的石化經濟,成效仍待檢驗!而台商的經營模式是否耐得住全球經濟變革巨大的沖刷,考驗著台灣產業與社會在21世紀的可持續性。
台灣中小企業約佔總企業數量的98%,這個比率雖高、卻並非獨有,中小企業比重在高度工業化的德國與義大利都超過九成,即便以大型商社驅動國際競爭力的日本,斐然產經成就也係依賴隱形的「佃製作所」(註:日劇「下町火箭」男主角佃航平所繼承的200名員工的小公司。)所構成的綿密價值網絡而成。中小企業由於未與資本市場對接,公司治理相對不透明,在複雜的社會脈絡中自成一格,有利有弊;這樣的體質在國際化的經略中是福?是禍?並無標準答案。個別企業的傳承態樣固然五花八門,但以一個社會而言,企業組織所發揮的創造就業與稅賦的功能,是需要更多有識之士關心與陪伴的,否則,台商的傳承問題隱然成為國安問題,絕非危言聳聽。
一代與二代間的繼承是法律關係,也是家族企業傳承中情、理、法的糾結。日前聆聽一位36歲的二代董事長細數接班的高潮迭起,帥氣的外表之下已然在內心磨鍊出許多歲月的滄桑,與超過同齡的人生智慧;得失之間,如人飲水,是選擇、也是選擇(被選擇)的結果。若就兩代傳承,台灣企業過去幾年過度簡化、限縮在繼承範圍,演變的朱門恩怨造成家族恩怨蔓延至公司治理,並非整體社會之福。7月底曾在論壇中聆聽浙江大學企業家學院陳凌院長闡釋「V形五階」的傳承之道:情、理、法、理、情,家是講情的地方、而企業是講理的地方,有形資產的爭議若淪落到必須靠法來解決,最Low的途徑卻是最普遍的灑狗血情境,應該是世間情何以堪之最吧!「理」是專業、「理」是溝通、「理」需要經營,尤其在東方很難對事不對人的社會脈絡中,家族與企業的傳承能否向高處行,端賴經營智慧處理「情」的能力。細膩處理這些綿密的人際關係是軟實力,也是社會的安定力;因此,傳承是關鍵領導力,一點都不為過!
展望未來,不僅家族企業的當事人需要自立自強,讓台灣能順利地進行代代傳承。讓台灣社會也珍惜企業家、關懷企業家族的發展,因為他們是帶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