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不只是音樂家 更是人道主義者

Foto

音樂絲路上冒險 奏出生命樂章

「我不會天真到以為做音樂會就能阻止槍擊案或悲劇, 但我深信音樂能帶給人們啟發,激勵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今年7 月芝加哥發生槍擊案,共造成13人死亡,至少38人受傷,為芝加哥起草「文化計畫」至今5年的馬友友表示他毫不氣餒,也會繼續推動這個計畫。

「對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就是透過音樂將純粹的價值分享給樂迷,音樂陪伴著無數人走過生命中的高潮與低谷,透過音樂,你記憶了你的愛戀、成長與努力,你也走過了生命幽谷。」

馬友友1955 年生於法國,7歲起定居美國,茱莉亞音樂院畢業之後,在哈佛大學拿到人類學學位。學生時代即參與萬寶路音樂節,他以巴赫《大提琴無伴奏》錄音獲得葛萊美獎,自此奠定他的演奏地位。

馬友友錄製專輯超過75張,共獲得15座葛萊美獎。他目前也是美國總統藝術與人文委員會成員與聯合國和平大使。

馬友友不只是一位音樂家,更被視為人道主義者、音樂哲學家,長達近半世紀的音樂之路,他做了許多嘗試,包括絲路計畫、跨界演出以及各種教育推廣,愈來愈多音樂家受到他的啟發,也開始邁出步伐,思考古典音樂的現代性與社會性。

「做這些事其實跟古典音樂並不衝突,相反的,它們很像。我喜歡做很多種挑戰,在古典的基礎上做更多嘗試與冒險。所有偉大的音樂都是冒險而來,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就算雖然有風險,我還是會張開雙臂歡迎。」

1998年,馬友友推動絲路計畫,這是他所嘗試的一項大冒險,也是古典音樂的冒險計畫。馬友友主張,音樂是一種跨文化領域的表現,一如「絲路」連結不同的地理版圖,互相溝通。

馬友友與他的絲路團隊持續研究中國傳統樂器、非洲叢林音樂到中亞樂器,將古絲路商隊從地中海延伸到太平洋這整段「海上絲路」途中的藝術與人文,重新介紹給世人。

除此之外,馬友友也充滿了人道關懷,勇於對不公不義的國際事件發聲,「一如音樂是我的信仰,我會持續嘗試告訴我們的下一個世代,音樂與藝術、文化是重要的,只要有一個孩子因為這樣找到他們想望的生活,那我們就成功了。」

馬友友小檔案

1955年 生於法國巴黎

1962年 與家人移居美國前往白宮為艾森豪總統、約翰·甘迺迪總統夫婦演出

1963年 在美國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第一次公開演出

1976年 美國哈佛大學畢業

1978年 獲得美國藝術家榮譽費雪獎

1987年 首度訪台演奏

1996年 獲葛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

1997年 與男高音帕華洛帝、大提琴巨擘羅斯托波維奇共列《留聲機》雜誌年度藝術家。

2009年 在美國第44任總統歐巴馬的就職儀式上領銜演出四重奏

2016年 歡度60歲生日

2017年 獲葛萊美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與絲綢之路樂團合奏)

(表格整理:趙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