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是金錢。這是一句人盡皆知的至理名言。金錢可存可取,個人把金錢存入商業銀行,累積自己的財富,以後需要資金時再提存出來。那麼,時間是否也可以儲存,可以提取?現在自己花費時間提供服務,包括照顧老人或殘障人士,或專業技能服務。未來,當自己需要他人花費時間來服務時,便可提取。這就是「時間銀行」(Time Bank)的概念。
此觀念發想者為美國Edgar S.Cahn博士,他在某次心臟病發後,發覺自己被社會歸於無用群體內,其實他認為自己仍具生產力,只是需有人花費時間陪伴或代辦,遂於1980年提出時間銀行概念。此構想立即得到不少人認同,也有不少國家效尤,包括美國、瑞士、荷蘭、英國、日本等國,台灣亦有組織,目前全世界已超過1,000個時間銀行組織,受益者提出分享之案例不鮮。
據內政部公布,台灣老年人口在今年2月首度超過幼年人口,預估明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超過14%,再過10年恐超過20%,每5人即有1名老人。老年人口日益增加趨勢下,對社會、家庭與政府負擔勢必年年擴增。政府推動長照2.0計畫,目的在於促進長者健康福祉,建構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照護團隊體系。其理想甚佳,執行上會面臨人力,經費等等問題,能否在資源有限下順利達標,乃一大挑戰。
若將時間銀行觀念導入長照計畫,可推廣在多種事項,尤其是老年長照事務。年輕時照顧他人以累積時間存摺,將來需人照顧時可提取使用,此措施之多點效益可立即顯現。第一點,經費可省,因為運用人力乃是在時間存摺上記帳,並非直接支付經費。第二點,人力可省,將廣大民眾均納入潛在協助人力資源庫。第三點,推廣公益概念,不分男女老少,均可投入,尤其讓年輕人提早進入長照公益行列,益處多多。
時間銀行在社區內推動,居民就近照顧,守望相助,敦親睦鄰,乃是最為便捷的方式。進一步若採跨社區聯合推動,串聯不同組織,合作調度人力,運作上更具彈性。例如:倘若子女與年邁長輩分居南北兩地,在台北工作的子女可透過台北公益服務所存時數,提供南部長輩運用之配額,乃是變通方式。為強化人力調度之順暢度,免於青黃而倒之慮,則時間銀行宜具相當規模,提高供給與需求相互契合之機率。除了跨社區組織之外,亦可由績優大型企業投入此行列,更可在不同組織之間建立平台,擴大人力來源,調節供需。
由績優而具公信力的企業參與時間銀行行動,乃其發揮社會責任可使用方式之一。聯合國在2009年成立「永續性證券交易所」(Sustainable Stock Exchanges,SSE),提供各會員交易所分享推動企業社會責任之平台,該機構於2014年針對全球55 個交易所進行調查,以社會責任績效作為企業是否具永續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台灣亦要求上市上櫃公司,屬於經營民生相關業務、直接面對消費者、或具一定規模以上之企業,其營運活動對環境及社會大眾影響層面較大,應善盡其企業社會責任,必須提交社會責任報告書。如果此類大型而績優之企業能夠設立時間銀行組織,無論自行營運,或彼此串聯互通供需,則可發揮偌大能量。
政府的角色不應缺席。為防時間銀行倒閉,期以確保未來能順利提存,政府宜適度參與,例如:鼓勵公務機構與民營單位,個別或聯合設置此類機制,並比照金融業拆款中心互調資金,可成立時間銀行調度中心,或甚至考慮成立財團法人之可行性。另,為防成員相互勾結捏造時間假帳記錄,可考量是否需要稽核抽查,確認貯存時間者的服務內容真確之必要性。
時間銀行可提供的服務型態,除了照顧老弱殘障、料理生活起居、清掃居家環境之外,亦可提供多元服務,例如:電腦打字繕寫、文件書籍整理、衣著大小修改等。只要有需求,便可規劃型態。尤其科技生活比重日增,年老者被科技困住之情形常見,便需協助。至於照顧老年與殘障病痛人士之方式,某些需要專業的醫療訓練,非一般人能夠取代。可將服務型態區分為需要專業與不需要專業兩類,讓時間銀行之貯存者容易加入行列,擴大參與範圍。時間銀行有待推廣,把握時間,時間就是金錢,趕快啟動吧!(本文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服務單位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