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贏者全拿的年代

Foto

近十年來,不論在經濟、金融及政治等各範疇都呈現「贏者全拿(Winner takes all)」的現象。從本質上看,這種自我強化的「贏者全拿」情況正達到前所未見的兩極化。

 「贏者全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商業模式以社群網絡效應為基礎的企業。社群網絡的價值取決於規模大小,社群網絡成長及增加更多的新成員將提升企業價值,臉書(Facebook)創辦人馬克.查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深諳此道理。早期計算機運作系統領域,微軟軟體(Microsoft software)早期能稱霸也是源於相同邏輯。以社群網絡企業來說,達到群聚效應甚為關鍵。因此,未來的贏家在起跑點就會傾力投資,並接受晚來的投資回報。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階段和容易取得低資本的時期實屬巧合,使有遠見的人持續投資,在多年後獲得現今的領導地位。

 這策略意義深長。在零售領域中,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消費者在超市推車的時代將會消失,許多傳統零售商店將成為電子商務巨擘的附屬品。由於眾多消費產品已逐步全球化,並能上架到電子商務平台,透過使用電子商務平台,贏家將佔據全球消費者大部分的份額。當食品生產商發覺與傳統的大型零售商協商時出現考驗,他們會發現,和壟斷市場的電子商務企業談判更為艱難。後者可能很快掌握所有消費者相關的資訊,從訂單到付款,會迫使所有傳統中介機構(如廣告公司或銀行)消失。

 主導市場或客戶的優勢需要持續累積。人工智慧的研究和開發所費不貲,卻蘊藏龐大的未來潛力。今日互聯網企業龍頭正處於競爭優勢,也將成為日後的贏家。

 矛盾的是,早在二十年前,網際網路企業期待迎接一個商機無限的時代,低進入門檻吸引眾多新創企業前仆後繼,但是,「贏者全拿」模式下的自由市場卻造就寡頭壟斷。

 在「贏者全拿」年代出現前,反壟斷法(antitrust rules)早已訂定,現正與全球企業抗衡,反壟斷法認為消費者或用戶是這些商業模式的首要受益者,因此企業的電子商務平台應開放給所有供應商,包括小企業,促成公平競爭。目前政府及監管機構正開始掌握其動態,某些國家更視社群媒體對民主社會造成威脅。

 「贏者全拿」利用低利率資金的運作模式依然存在,雖然央行的低利率貨幣政策將逐步正常化,但結構性通縮力量依然強大,金融危機已經使公共機構及私人企業不願再擴大債務,因此,在人口分佈的幫助下,已經形成儲蓄過剩,壓低資金成本。這將需要多年的時間才能實現溫和的經濟成長。

 在人人追求收益趨勢的情況下,市場鼓勵投資者尋求較高風險的資產。然而,在另一個贏者全拿的動態發展下,更多的需求推高資產價格,令股票和企債的價格上漲,並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買入高風險資產。被動型及「動量」投資者可從中受惠,並推動了本世紀的牛市。惟大多數主動型的投資者仍然忠於他們嚴謹的基本面分析,便錯失了大量的機會及令資金盲目地跑輸整體市場表現。主動型基金管理亦遭到損失,而買入升值資產的ETF則擁有黃金十年。

 表現強勢的資產(債券和股票)價格膨脹及貧乏的經濟成長之間形成對比,擴大現實世界中贏家與輸家之間的鴻溝。持有金融資產的投資人及受薪階級之間出現財富創造不公的現象不斷上升,加劇人們的不滿情緒和挫折感。這是西方經濟體民粹主義運動的主要來源之一,當美國與歐洲的自由民主國家受到民粹施壓時,中國大陸和俄羅斯等國家的領導人正在小心翼翼地鞏固其已經非常龐大和集中的權力。政治上贏者全拿的概念早已在當地盛行。

 「贏者全拿」的現象在西方國家中主要展現在經濟領域,在東方國家則較多為政治考量,以專制制度支持的強人政治為主要形式。儘管如此,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巨擘已經在東方崛起。與西方國家相比,東方大型企業要重新取得控制權,不會暴露在與政府對立的風險之下,因為其企業利益從一開始就受到政府的嚴格控制,並且與政府利益保持一致。這種政治和經濟之間的共同利益可以為他們帶來最終的競爭優勢。

 投資者需要理解,在未來技術領域的投資中,所謂「新興市場」已經不再侷限於歐洲國家。中國網路公司騰訊在歐洲消費者心目中仍不熟悉,但市值已經與Facebook看齊。在金融危機爆發後,由於債務仍未擺脫高峰期,經濟增長將持續緩慢下去,盈利增長將持續集中在少數獲利的公司當中。歐洲儲戶應該認識到那些將主要來自美國和中國。他們應該將部分長期投資資金分配於公司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