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真琴告白 音樂能改變世界
享譽國際的華裔美籍大提琴家馬友友,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音樂家之一,曾獲得16次葛萊美獎殊榮,不只琴藝精湛、技巧高超,他從1998年起推動絲路計畫,20年來持續與各國音樂家對話;他為電影《臥虎藏龍》配樂,用琴音引領西方觀眾進入東方氛圍,精準到位;今年芝加哥槍擊案後,他持續推動文化計畫,期待用音樂安撫人心、扭轉暴力。
日前馬友友來台演出,本報特別專訪這位走在時代前端的音樂大師,看他如何超越顛峰、與世界對話,用音樂把異鄉人變自己人。以下為馬友友接受訪談摘要。
慰藉心靈進而治療病痛
問:音樂可以改變世界嗎?
答:音樂當然可以改變世界。音樂讓我們學會包容跟彼此尊重,音樂也會讓我們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很多事情。音樂有很多力量,足以療癒生命,我想音樂不但能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也可以讓心靈壯大,進而治療身體的病痛。
然而音樂家都是很有主見的獨立個體,想法各自不同,這也是為何樂團的合作演出如此珍貴的道理,那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許多大師可以跟許多不同類型的音樂家合作,每一次嘗試都讓世人驚豔。這其實靠得是自律與自我管理。一般人很容易陷在「這是我看到的」,或是「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用過去的經驗來限制下一步發展,但我們要學會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立場去思考,然後進而實證,親試,一旦彼此都嘗試過,就代表思想會更開放,就會激盪出更多更棒的火花。中華文化是生命一部分
問:中國文化對您是否帶來影響?
答:我的父母都是中國人,在我小時候,父母要我記熟家中每一道中國菜的名稱;我的父親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我從小就是聽他講故事長大,《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曹操人物,我都很熟。我到上大學前都一直很喜歡寫書法。我的父母很自覺,必須在下一代身上傳承中華文化,這是他們的使命。這些東方精神都在我不知不覺中進入我的思想跟潛意識,我用音樂來表現。
因為閱讀、因為家人、因為教育,這些中華文化思想從小就種在我的心裡,儒道甚至佛家思想多或少都有,我從沒有生活在中國人的社會裡,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設定更大目標超越自己
問:如何不斷超越自己?
答:要設定更大的目標。2 0歲的我去很多我從未到過的新城市旅行演奏,對於那些我不熟悉的文化國度, 我非常開心; 3 0多歲時我有了孩子跟家庭,我不能一直離開他們,所以我去教書。40多歲時, 我開始思索我自己的身分,我是美國新移民,我認同的美國靈魂是什麼。於是我開始委託作曲家創作。
又過了好些年,我回到巴赫,用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和不同領域的音樂家一起交流,拍攝紀錄片,了解不同的藝術形式。然後就是延續到現在的「絲路計畫」。60歲最大的好處就是除了坐公車半票之外,我說什麼大家都會覺得很有意義。
問:要如何了解一首樂曲?
答:年輕學子應該在練習的時候,讓自己回到作曲家創作的那個時代,時代的氛圍是如何,空氣中聞起來會是怎樣?作曲家的心境是如何,作曲家的手法是甚麼,又想表現甚麼。
也有另外一種方法是,自己透過自己對於音樂的體悟,去說自己的故事。比如說在演奏舒曼的作品,你可以想像是一隻小花貓在尋找一個家的過程,小花貓遇到很有愛心的小狗,小狗也幫忙牠找家:最後經歷重重考驗,風吹雨打,小花貓終於發現牠心目中的家,就是跟最關心牠的小狗在一起的時光。
其次,要把大提琴變成身體的一部分,讓身體放鬆,讓大提琴融入,只有「鬆」會有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