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讓能源政策為經濟與環保對接之橋梁

Foto

隨著夏季即將來臨,面對用電需求增加可能限電危機,政府決定恢復「核二」2號機組重新並聯發電運轉,藉以解決缺電陰霾,以及地方政府限制燃燒生煤、減少空污排放、機組歲修等問題,讓台電公司的發電取得更多調度彈性,使得小英政府執政以來所堅持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願景是否已經幻滅?最近再度成為國內社會各界所矚目的焦點。

 事實而言,台灣自產能源不及一成,政府於1973年公布能源政策後,歷經兩次國際能源危機,加上產油國家地緣因素糾葛等國際情勢衝擊,使得能源供給及價格極易受到影響。然而,在推動能源多元來源、穩定供給前提下,提高自產能源比重,以及在重視環保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要求下,增加產業投資能量,卻又是難度極高的挑戰。因此,如何訂定一套更周延能夠促進台灣經濟發展,同時兼顧環境保護的能源政策,政府責無旁貸。

 換句話說,由於能源是促進台灣經濟成長與產業發展之根本,面對上述嚴苛挑戰之下,政府為能避免能源供給受到國際情勢變化影響,以及因應國際環境保護規範,除積極透過國際合作及開發,達到能源多元來源、穩定供給外,必須依據均衡與公平原則,針對未來經濟發展及產業轉型需要,從能源供給面的「淨源」與能源需求面的「節流」之角度進行能源政策調整,藉以提出未來最周延完善的能源發展方向。

 很顯然地,配合未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需要,如何針對環境友善開發「潔淨」的能源,以及配合有限資源提供「效率」的能源,選擇最適合台灣發電的能源配比結構,藉以推動能源「多元」來源、確保能源「穩定」供給,同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及減少環境污染,達到創造跨世代、多元化能源發展願景,最後邁向「非核家園」,顯得格外重要。

 雖廢除核電、邁向「2025非核家園」,同時積極開發風力、太陽、地熱、植物萃取等綠色替代能源,取代廢核之後所產生的電力差額訴求,初步已獲致國內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但不可諱言,這些替代能源技術不論尚在開發階段,或是經濟效益偏低,如果所投入的發電成本過高,恐將被迫提高電力價格。如此一來,除影響國內企業經營成本外,若將發電成本轉嫁反映至產品價格,則勢必增加民眾生活負擔。

 此外,因應近年全球氣候極端變遷,為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能減碳已成為各國產業的發展規範。面對日益嚴苛環境保護之下,我們是否能夠無視國際規範,以增加火力發電來替代核能發電模式,是值得深思的現實。亦即台灣在邁向「2025非核家園」背後所面對的是,許多更加複雜性、敏感性難以選擇之困境,所以在主張廢核的同時,如何兼顧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徹底解決始終是爭議不休的「兩難」,是無法迴避的挑戰。

 在此同時,或許我們可以將歐洲非常重視能源開發及節能減碳的德、法作為借鏡。其中,德國積極發展綠色能源,雖核能電力不及六分之一,但迄今綠色能源卻僅二成,因六成需要依賴石化能源,而導致電價偏高。相對法國則是選擇核能發電,佔電力的四分之三,至於綠色能源不及5%,因僅有十分之一依賴石化能源,而使得電價較為低廉。從前揭德法的能源發展經驗可以發現,不論擁核或是反核沒有絕對的利與弊。由此說明,未來我們在能源政策上,若選擇核能則必須承擔核災的意外威脅?如果選擇廢核卻又必須接受發電成本增加造成電價上漲之壓力?的確存在兩難困境。

 因此,面對揮之不去的缺電陰霾及難以承擔之核災威脅之下,未來能源政策何去何從?必須冷靜加以深思。在擁核、廢核兩難困境圍繞中,無論如何,我們期待從能源政策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接的橋梁角度,進行專業理性論述;同時,更加希望能夠尊重少數、服從多數精神,避免政治勢力或個人主義暈染,找出較具有前瞻突破的能源政策,進而重建已逐漸撕裂的社會和諧,此將考驗著政府及民眾的智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