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20年前首次出現體驗經濟一詞,探討商品為避免陷入價格戰,轉以提供體驗過程的服務,從生活與情境出發,追求消費者感受性的滿足,這個概念至今仍方興未艾。從全球人口發展走勢來觀察,預計在2030年Z世代與2010年後出生的Alpha世代人口數合計將達到37億。Alpha世代將是歷來最富裕的一代,預期將更早開始消費等社會行為,而這兩個世代皆高度偏好體驗與高附加價值產品。
根據Euromonitor的報告指出,消費者期待能帶來快樂和幸福感的體驗,全球相關花費預期在2030年達到8兆美元。商品與服務將擁抱多元與差異化,追求具備真實感、在地體驗等特色,並融入人性化要素,以達到情感連結的目標,藉此鞏固品牌忠誠度。
單就字面上解讀「體驗」,可推知是動態的互動過程。成功的互動並非品牌單方面定義,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在體驗過程中,是否產生滿足和幸福感等正向心情。體驗結束後,要能感受到過程是個人風格的體現與自我認同的實踐。完整的正向體驗過程,才能使消費者以忠誠度回饋。
這也和逐漸興起的「零工經濟」(Gig Economy)相關,零工本身並非新概念,更早之前就有契約工和專案工作,但以速食業和其他服務業為大宗。根據Bobson College學者Diane Mulcahy的研究指出,近來的零工經濟已擴及中產階級產業工作,這是過去未曾發生過的。白領階級勞工在掌握工作節奏後,將更多時間和金錢投注在豐富化人生體驗和個人生活風格打造。
臺灣在近年也陸續出現具備生活風格的消費趨勢,以精釀啤酒為例,2004年金色三麥成為我國第一家取得釀酒執照的民間企業,與同時期的Jolly,都是精釀啤酒的先驅。精釀啤酒是釀酒師個人風格的呈現,使用最單純的麥芽、酵母、啤酒花、水果等天然素材,每次釀造出的風味不盡相同。甚至運用在地時節蔬果,創造出更多元,且具創意和實驗精神的在地啤酒風味。精釀啤酒的在地素材,正呼應了體驗經濟的精髓-在地性及生活風格呈現。然而當時的啤酒仍是配合餐桌上餐點的配角。
近年則有了轉變,首先是臺虎精釀開始以啤酒做為主要銷售產品。其位於信義區的啜飲室為開放式空間,僅提供立位,順勢打破啤酒豪飲迷思,營造出具備時尚感、小酌聚會、自由流動的愉快社交氛圍。天冷時還可見消費者披著店家提供的披肩,在風中啜飲的有趣畫面。將消費者的飲酒過程,從單純的商品享用,成功融入情境式體驗,甚至轉化為個人生活風格的樹立和展現。
另一個趨勢是風格文具的興起,以舊車庫改造而來的禮拜文房具(Tools to Liveby)為例,裝潢牆面是不加修飾的水泥牆,空間陳設充斥從歐美空運來的老木櫃,每一個文具的擺放都經過精心設計,消費者每每忍不住拿起手機打卡上傳IG,凸顯自身美學風格。禮拜文房具打出「改變每個人桌上的風景」的口號,試圖透過物質文具商品,為消費者構成一幅別具個人風格的桌上畫,並藉此向他人訴說自身故事,為自我風格定位。這種具備「故事性」特質的商品,正是體驗經濟下,品牌能提高顧客忠誠度和黏著度的關鍵。
透過別具個性的精釀啤酒和文具的選擇,展現對自身無法複製與模仿的生活風格打造。「選用」動作本身是出於自我意志的展現,並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感受性滿足,同時為自身定義想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工作,這正是生活風格類型產品的迷人之處。
(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