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系列氣候災害陸續襲擊全球社區及經濟體。颶風哈維席捲美國,颱風天鴿橫掃中國南部,颶風奧菲莉亞則吹襲愛爾蘭及英國。野火在加州、西班牙和葡萄牙肆虐,而水災則在印度、孟加拉及尼泊爾造成巨大破壞。
2018 年開始,種種現象傳達出明確的訊息:氣候變化的衝擊正日趨嚴峻,極需全球採取多方面措施。
這是項艱鉅的挑戰。多數科學家認為,將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的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是至關重要的。實際上,這將需要我們重塑和徹底改變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形成的各種經濟活動。
基礎建設是實現上述轉型的主要核心。現今基礎建設的投資決策,將在未來數十年發揮關鍵作用。
令人欣喜的是,全世界都需要投資發展基礎建設。全球經濟體都在力求發展,提高工人和企業的生產力。愈來愈多人從農村遷入城市,而且世界許多地區的人口正在成長,亞洲和非洲尤其明顯。這都意味著對能源、交通、住房、電訊和資訊網絡的需求將有增無減。
很明顯的,下一步就是要投資建設基礎設施,以應對解決上述的挑戰。換言之,在提高生產力和促進經濟成長的同時,減少未來碳排放,並幫助經濟體和社區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
這些都需要成本。未來15年內,全球需為基礎建設投入近百萬億美元,用於更換老化系統和迎合經濟成長。將氣候變化相關需要考慮在內,更將增加資金需求,因此新建的基礎建設無疑是愈環保愈好。
或許最迫切且最行之有效的途徑,就是改革能源基礎建設。
發電和輸電的電力系統,消耗電力的交通系統、建築和城市均需要做到兩點。首先是減少排放,比如使用太陽能和風力等低碳可替代能源;減少電力消耗且首先要減少浪費;其次需要增強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能力。
幸好,現時有愈來愈多資金投入到能源效率提升科技和項目。2016年,全球對能源效率相關業務的投資成長9%,達到2,310 億美元。建築行業成為其中的主要受益者,獲得1,330億美元的投資。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16年可再生能源投資規模接近3,000億美元,是煤炭、天然氣和石油等發電設施投資金額的兩倍多。
中國正帶頭促進經濟轉型,尤其是在國內大力投資發展可替代能源。這些投資大多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緊密相關(其目標是在全球超過60 個國家和地區擴建交通、能源及其他基礎設施),同時也將遵循可持續發展標準,為綠色投融資注入新動力。
世界各地政府需要應對各種需求:人口成長、城市化以及經濟發展和提高生產率的永恆需求,當然還有氣候變化。
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在於發展低排放、高效率、可適應未來全球氣溫上升衝擊的基礎建設。最新科技進展表明,現時許多「綠色」替代方案不僅對環境有利,而且對經濟和商業都有積極意義。不過,當務之急是馬上採取行動。今天的決定對減少未來困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