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鏈革命」議題引發各方議論,朱雲漢教授為文論及短鏈:「貿易戰爭如真正開打,表面上看來是中國大陸受害,其實是整個東亞供應鏈受害。…美國本身也會受害,成千上萬的消費品將因此而漲價,使所有消費者受害。」這波源自上個世紀全球化持續享受亞洲製造紅利的框架,走到了轉型的關鍵時刻。但從二戰後延續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離岸產銷模式,亞洲貢獻了人口紅利與環境紅利,嘉惠了全球的財貨供給,演進到目前逆全球化的大國博弈所觸動的在岸產銷模式,實體供應鏈的確在縮短中,台商在佈局之前,需要瞭解另兩個趨勢:數據鏈變長了,以及產業聚落變形了。
實體供應鏈中,工廠到工廠、工廠到倉儲、倉儲到批發零售,物流的成本絕不在工廠廠房內發生的成本之下。一年多前,國際海運一片愁雲慘霧,一方面肇因於有效需求不振,另外的因素造成韓進海運宣布破產、我國交通部紓困等一系列新聞的蔓延,已隱約透露出一些廠商國際佈局與供應鏈變動的端倪。近期又加上川普掀起貿易大戰的政策介入,加速了離岸到在岸的佈局發展。
此外,永續與低碳的訴求,尋覓包容式增長模式,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能源間的平衡,更為在岸模式增添了道德價值。對於運輸物流的碳排放越來越敏感,固然有所謂運具輕量化所帶動的複合材料應用,或對於新型燃料的開發,供應鏈上物流成本的降低已是大勢所趨,以數據鏈輔助多點跨廠區、跨國界的在岸佈局帶來至少三重好處:低碳、彈性、機敏。
此些趨勢對台灣中小企業的重要性,尤其顯著!中小企業資源有限,建廠與發展往往是循序漸進,有多少盈餘轉投資就買多少設備、蓋多少工廠,逐步進行的投資建廠,機器設備也淪為八國聯軍的拼裝部隊。此一舊模式中的劣勢,在雲端化流程控制的技術許諾中,將設備保養維護、先進製造排程、品質工程優化等傳統營運技術結合數據可視化與人工智慧應用,若有效結合數據控制的決策支援系統,多品牌控制器或多廠區製造的管理障礙,並一舉突破各國制度所設置的重重貿易障礙。中小企業貼近、滿足市場需求的產銷活動,比之前面對集中化的巨型工廠,規模競爭的成本結構無奈,新時代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可能,值得結合科技趨勢與時俱進,癥結在於資源從何而來?
其次,台灣中小企業群聚的競爭優勢,在實體供應鏈縮短的趨勢下,如何尋覓在岸模式所在市場當地的協力聚落,並以數據鏈串接產銷活動,是中小企業下一波尋求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美國祭出一波波政策吸引供應鏈返美之際,當地供應鏈的結構仍屬鬆散、不健全,值此任何供應鏈重組階段的陣痛階段,以最先進的經營思維、最務實的數據架構,迅速建構台灣在貼近市場(或其它欲佈建切入的市場)當地的供應聚落,因為供應鏈在國際之間的確變短了,但供應鏈在當地聚落中的活動卻變頻繁、密切了。加上數位控制的產銷流程沖激,供應鏈的結構出現了四十來最激烈的變化!
對此,大企業在供應鏈解構與重構過程中,以旗艦之姿引導各級艦艇轉進;與大型旗艦廠商配套的各級中小企業在選址上也落得輕鬆,不用自己傷腦筋!不過,若加上智慧製造或數位供應鏈因素,跟不上數位轉型步伐的中小型供應鏈廠商會不會就此被捨棄?這是值得警惕與因應的。中小企業若要主動出擊,在國家政策與金融資源的有效奧援下,掌握在美國的新興工廠發展契機(沒看錯!美國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會有許多新興工廠被興建),以因應短鏈產銷的在岸模式需求。一片片以台灣廠商為核心建構的產業聚落將不再出現於亞洲,而是美國或其他高築貿易藩籬的魅力市場。大企業與中小企業有不同對策,一方面跟著郭董大賺美國政策紅利,一方面卻要根據各自資源條件,重新擘劃下一代的供應鏈策略。
複雜,標記了這個世代國際競爭的特徵。洋蔥式的策略分析需要對於各層變因有效掌握,同時能細膩地抽絲剝繭、梳理出具體可行的執行方案。產業內生的競爭力是廠商無可規避的,外部條件的形塑則為政府的天職,在公私協力中展現的「國家隊」才能協助廠商安然走過這波短鏈革命的衝擊;無論國際佈局如何,台灣產業才能一舉登上另一波結合數位趨勢的競爭力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