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不斷演進,人們開始會問,對人類的最佳學習方式而言,科技到底是助益、還是破壞?
就眼前來說,虛擬的學習選項對學習與訓練的影響,還不是百分之百很清楚,因此是好是壞,還很難說。這當中有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變數很多──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是不是混合式的學習、以及使用者偏好等因素,都會影響虛擬學習和非虛擬學習的效果比較。
社會、科技、以及我們學習的方式
現今這個世界充滿了種種令人分心的事物,如果我們想要專注於當下,認真學習某種新技巧,就必須找到一種方法,摒除所有來自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四周環境、同事與家人等,種種會讓我們分心的因素。非但如此,我們還必須決定自己想學些什麼,以及學習的方式,需要考量的因素非常多。
從千禧年世代的觀點來說(沒錯,我就是千禧年世代),我覺得有種錯誤的想法,認為我們總離不開科技和虛擬的學習選項。事實上,我覺得情況通常正好相反──我們渴望直接接觸與連結。我們日常接收資訊的方式,確實經常受到科技的宰制,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一直都希望採取這種方法。至於我們身為個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從這點上更是完全看不出來。
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是科技運用在學習過程的方法與時機。如果是在一套包含其他學習方式、全面性的學習架構中,有系統地局部運用,科技確實能發揮效益──尤其是在和訓練相關的課程裡,但如果以科技作為唯一的學習工具,就可能產生嚴重的缺失。
我發現,就我自己而言,不同的狀況會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舉例而言,我很喜歡Headspace的冥想應用程式,就我的時間表來說,以這種方式來學習冥想比較務實,而非每天或每週要抽出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在老師跟前親自學習。儘管如此,還是有些其他的技巧,如果透過現場親身的學習,效果會比較好。譬如說,做運動、或者練習外語,我通常就會去參加實體課程,課堂上或工作坊中的社會壓力,也可以作為學習上一種有用的工具。
針對客戶的有效體驗進行反思
我們針對「海岸資本」公司(Coast Capital)這個客戶所進行的案例研究,凸顯了他們進行勁道訓練課程後,所締造的成果。完成訓練之後,他們無論在行為上或文化上,改善的比例都相當高:
直接:+20%
教練:+19%
授權:+16%
策略執行:+13%
反饋意見:+12%
團結合作:+9%
課責:+8%
海岸資本公司的資深領導人保羅,分享了他在勁道訓練課程的體驗:「這讓我和團隊成員與同事,能夠進行更多深入的對話,讓彼此的理解更清晰。」
投入程度、有效行為與同事之間連結感的提升,是推動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個訓練課程採取一套全面性的架構,其中包括實體工作坊。而既然有意義的連結與對話,在培養人際關係技巧時,如此地不可或缺,那麼光靠虛擬的訓練方式(沒有面對面的互動),能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實在很令人懷疑。我們要想真正被看見、或者真正看見他人,就需要出現在彼此面前,開放我們的眼睛、耳朵與心靈,全心全意地傾聽與分享。在訓練課程結束久久之後,唯有這類體驗能夠留在我們心裡。
本文節錄自「管理雜誌」528 期
http://www.harment.com/oc.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