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投資印度 ─論印度信貸成長趨勢

Foto

在印度某個街道上,兩間相鄰的店家外頭各掛著大幅廣告。其中一幅寫著「每支電話皆可貸款」,另一幅則寫著「一通電話立即貸款」──這兩則廣告,代表著印度目前的消費與家庭債務現狀。此外,在一次家庭聚會上,我問剛滿16歲的小姪女想要什麼生日禮物,她竟回答:「一張信用卡副卡!」這個回答讓我非常驚訝,而我們家族裡那些從未有過貸款念頭的七旬老者則非常驚恐。觀察上述事件,你可以發現印度三個不同世代對財務槓桿的態度轉變,而我相信這是一種趨勢──在未來幾年內,印度家庭將會越來越常借貸,並將這些金錢投注在消費上。

 事實上,這個趨勢並非現在才發生。舉例來說,風神鈴木汽車 (Maruti) 的金融滲透率──亦即買家透過貸款方式購買車輛的比例──由2012年的68% ,穩步上升至2018年的81% 。從更廣泛的層次上來看,印度家庭債務在GDP中的佔比也從2012年的 11.2%,上升至2018年的15.7%。未來,這個數字將維持上升的趨勢,原因除了態度的轉變以外,還有幾個因素相互影響。首先,按新興市場標準衡量,家庭債務佔GDP的平均值為39%,相較起來,印度的15.7%其實仍低。雖然一般容易認為,這與人均GDP 密切相關,但不同國家存在著獨特差異。南非的人均GDP約為6,000美元,其家庭債務比率約為44%;而擁有相似人均GDP的泰國,其家庭債務比率卻高達78%。另外,人均GDP為印度兩倍的印尼,其家庭債務比率與印度有相同水平,但在一些個人消費品(如機車)方面,印尼的金融滲透率超過70%,遠高於印度的35%。

 另一個促進該趨勢的重要因素之一,則是徵信局的設立。印度徵信局(CIBIL)讓貸款機構得以查看其潛在借款人信用記錄,而不用再倚賴其他證明。舉個極端例子,在十年前,憑一張經濟艙登機證,你就可能申請到銀行信用卡的核定;憑商務艙登機證,則可能核發為金卡。另外,善於運用數據的貸款機構──尤其是銀行──可利用自身顧客的數據資料,擴大目標對象的貸款額度。印度最大的民營銀行即揭露,其50%的增額個人貸款、以及70%的增額信用卡貸款對象,皆為與銀行保持既有往來關係的客戶。在此類數據資料的幫助下,該銀行已能提高無擔保貸款在零售貸款領域中的佔比,這個比例在2012年為22%,於2018年即增加到32%。同時,其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2%。

 除了態度的轉變、低金融滲透率、數據資料檔案化以外,更完善的產權記錄也是重要的中期驅動因素。明確的土地產權資料可以做為貸款的擔保品。印度的土地登記資料數位化正快速的持續進行,目前已有86%的土地登記資料完成數位化,而其中約有48%的資產轉移資料也已完成。

 儘管反對者可能會抨擊,然而,「過度使用」財務槓桿才會有負面的影響。因此,有無過熱跡象才是關鍵。首先,印度近期幾乎所有的增額信貸成長都來自於零售類貸款,雖然這點或許屬實,零售信貸的成長在過去三年內平均增長了約18%,而其他經濟項目的成長幅度則極低。這使得零售業的貢獻看起來更為顯著。另一個可能的過熱跡象則是個人交易額增加,亦即信用成長的原因並非借款人的人數變多,而是因為信用額度的提高,但這部分並未能觀察出不尋常的表現。最後的指標則是不良貸款的數值,而在某些類別中,不良資產數值實際上有所改善。

 總結而言,因應著印度信貸持續成長的趨勢,我建議投資人可留意特定的金融機購,這些機構應合理貸款給零售借款人,並能善用數據與科技以做出更好的信用決策,同時降低成本支出;此外,也可留意印度消費者可能貸款購買的消費性產品類別,鞋業或許就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如同所有強而有力的趨勢,現階段的趨勢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有過度擴展的情形,但現在還無須為此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