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貿衝突情勢不斷升溫,繼日前美國貿易代表署公布301措施調查結果,認定中國侵害智慧財產權及採取非公平貿易手段,將分兩階段針對中國合計50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徵收額外25%關稅之後,在7月10日美國又公布了新一波針對6,031項、價值約2,000億美元(1,985億元)的中國貨品加徵10%關稅清單;詎料,8月初美國又宣布加碼,加徵關稅幅度將從10%提高至25%,美中貿易衝突有越演越烈趨勢。國內各界也因此高度關注此舉對台灣產業和經濟的波及影響為何。
依據美國所公布第三波加徵25%關稅的6,031項中國貨品,涵蓋面甚廣,不僅包括化工、煤、鋼、鋁等工業品,也包括家具、自行車、汽車輪胎、木製品、手提包、服裝、電視零件、冰箱、化妝品、食品等各種類消費品。如果以項目數來看,關聯的產業主要集中在化學原材料業(1,159項)、紡織業(861項)、食品及飼品製造業(679項)等三項產業。如果以金額來看,價值1,985億的被課稅產品中,主要針對中國(含香港)的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26.2%)、電力設備及配備業(12.8%)、家具製造業(11.8%)。
2017年美國自中國進口金額約5,055億美元,這批6,031項價值1,985億美元的產品,約占了39%,若未來一旦實施,對中國的打擊可謂不小。反觀對美國而言,這批6,031項產品,美國2017年的總進口金額約9,427億美元,雖然自中國進口的1,985億美元占了其中的21%,但是這些產品在美國的進口替代彈性高,較容易短期內從別國進口來取代,中國在這波貿易衝突中明顯居於下風。
預估美國若對中國6,031項產品加徵25%關稅,在不考慮匯率變動因素下,將使中國對美出口減少339億美元,影響幅度約6.7%;若再加計前兩波共2,500億美元進口產品加徵25%關稅的影響,將使中國對美出口減少424億美元,影響幅度約8.4%。
除了關注美中經貿衝突的發展之外,我們更關心的是對於台灣的波及影響。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中,來自台灣的附加價值占比普遍不高,依OECD的TiVA資料庫統計,各產業由高至低依序為:電子和光學設備(5.4%)、電機設備製造(1.9%)、橡膠和塑膠(1.9%)、化學品及化學製品(1.6%)、紡織、紡織製品、皮革及鞋類(1.3%)、製漿,造紙,印刷和出版(1.1%)、其他運輸設備(1.0%)、機械設備(0.9%)、汽車及其零件(0.9%)、木材和木/軟木製品(0.9%)、基本金屬(0.7%)、其它製造業(0.6%)、金屬製品業(0.5%)、其他非金屬礦產製品(0.5%)、採礦及採石業(0.4%)、食品、飲料、煙草(0.3%)、農林漁牧(0.3%)、焦炭,精煉石油及核燃料加工(0.3%)。以直接影響來看,在不考慮匯率變動因素下,美國若對中國6,031項產品加徵25%關稅,將連動影響我國經濟成長減少0.13%;若再加計前兩波共2,500億美元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25%關稅的間接影響,則將使我國經濟成長減少0.17%。
同時也須注意,如果中國這6,031項因關稅提高而無法再出口至美國的產能,會否改出口至其他市場,影響我國相關產品的出口價格及接單表現,並進而影響未來整體經濟成長,亦須持續密切關注。
不過危機也是轉機,台灣相關產業應該好好把握這一波機會,一方面,美國計畫對中擴大加徵關稅的產品清單項目,短期之內,台灣產業有可能因此獲得轉單效應挹注,目前這6,031項產品美國自台灣進口金額約188億美元(約占2017年美國自台灣整體進口金額的44.24%),有機會因此提高。
另一方面,有鑑於國內產業在海外出口市場被中國產業替代的情況日益惡化,產業界也應趁此波美中經貿衝突為台灣帶來的競爭喘息機會,加碼投資產業升級,拉開與中國產業競爭的優勢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