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中美貿易戰的擴散效應

Foto

中美貿易戰進入白熱化,雙方祭出種種動作,最終要歸因到貫徹歐巴馬政府從2013年推動的「製造業重回美國」,希望讓藍領人力也有機會分享經濟成長果實。甫出爐的八月份美對中的貿易逆差數據也達到尖峰,主因是美國經濟增長強勁,且可能有囤貨效應,趕在關稅開鍘之前先行進口。

 中國方面,北京已經宣布將對600億美元美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使中國的報復性關稅商品總額達到占中向美進口所有商品的85%。由於雙方貿易額差距甚大,且美國與歐洲、日本都已休兵協調。加上近期一帶一路的發展並不理想,中國其實已無貿易制衡的子彈可以因應。

 需注意的是,此波貿易戰已然擴散到民生層面。在八月時瀋陽開始出現非洲豬瘟,便是因為美豬被加徵關稅,進口成本增加,中國轉向購買俄羅斯的豬肉。但俄羅斯從去年非洲豬瘟爆發後,至今仍是疫區,導致進口俄豬後病毒傳染開來,影響境內生豬的養殖。更有中國民眾因為用微信群組提醒家人不要吃豬肉,而慘遭警察上門逮捕。此外,中國的黃豆使用量是全球最高,供需缺口高達9千萬噸,以往大量倚賴美國與巴西黃豆。貿易戰開打之後,雖然巴西黃豆產量也是大,但南北半球的生產期錯開,仍然有一大缺口無法補上。於是黃豆進出口從雙方變成三方交易,大量利用第三地來從事轉進口,只求能規避25%的關稅。

 貿易戰對美方也不是毫無影響。蘋果新手機因在中國組裝,上市時的售價極可能受到關稅影響。由於兩國的工資與勞動權益差別太大,若在美生產iPhone,價格可能是現在的兩倍。除非改全自動化生產,但這卻無助於增加工作機會。再者,川普參與動土的鴻海新廠房今年六月底才動工,再快也要明年以後才能生產。製造業出逃中國,最可能是往周邊國家如東協、印度流動。不過畢竟組裝線偏勞力密集,利潤較低,台灣若重啟生產線,也許會分享到一些高階產品訂單。

 除了民生之外,中美貿易戰的擴散效應更波及國際關係。例如,在朝鮮核武問題上,中國長期扮演朝鮮對西方世界的調停者;為了削減中方牽制經濟談判的籌碼,川普寧可打破慣例對金正恩「升格」,舉辦元首高峰會。另外,中國與日本長期競爭東亞局勢主導權,甚至鼓動仇日。中方在貿易戰情勢升高後,希望與日本加強合作。安倍首相將在十月下旬訪問北京,除了慶祝友好條約40周年外,還要討論海外投資案的合作。中國的假疫苗新聞從七月爆發以來,多方消息證實2008北京奧運前其實日本已數十年無償援助中國幼兒施打疫苗。而此次中方積極回應日方舉行「習安會」的要求,不無可能再伺機請日方協助疫苗供應。凡此種種,皆為貿易戰影響區域政治的擴散效應。

 中國因其政治制度關係,管制下的網路言論無法有效反映民情,造成「鏡子裡的決策」,被鷹派激進言論一路帶著走,反而錯失轉圜契機。中美貿易戰會延續多久尚未可知,但可以確認的是,關稅導致外企逃離中國,失業率上升,房地產交易量下滑,下一步可能是金融系統出現大規模失靈現象。目前的火苗暫時壓在P2P網貸平台的倒閉潮,卻已民怨四起。對比1980年代日本的榮景,因廣場協議後日圓大幅升值,隨後泡沫經濟破裂,通貨緊縮的不景氣長達20多年。從土耳其里拉劇貶造成各國股匯市動盪,中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倘若真步上日本的後塵,金融體系流動性出問題或貨幣發行失控導致物價飛騰,因兩岸供應鏈的連動影響極高,極可能對台灣、對世界造成傷害,後續動向值得國人持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