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Bank 4.0 將讓金融服務呈現全新面貌

Foto

想像一下,到了2030年的時候,便利商店的ATM與銀行櫃台之間的服務會呈現怎樣的對照?

 從Bank2.0到Bank3.0,將原本由櫃員所提供的各項金融服務,一步步藉由ICT與消費者之間創造了全新的連結。簡單地說,當Bank2.0開展了如電匯、ATM提款等功能,也就解脫了要在特定場域才能完成金融服務的限制;而到了Bank3.0,更進一步出現可以完全取代實體銀行的網路架構,讓金融服務消費者不再需要走進銀行,而是藉由智慧手機或電腦介面,也就完全滿足了各項支付、存匯甚至貸款等金融需求。

 如果按這樣的發展步伐,再更進一步想,在Bank3.0時代就已經完成了資訊科技對原有金融實體服務的取代,那Bank4.0,又是一個怎樣的型態與面貌?隨著台灣對於純網銀設立的開放,以及開放國內2,800多萬手機門號的Mobile ID行動身分識別服務(行動識別碼),將讓以手機為主的移動裝置,成為未來金融服務的全新載具,提供著全新的金融服務體驗。

 如同暢銷書《Bank3.0》作者Brett King,再次基於敏銳的觀察,在《Bank4.0》一書中預測,未來由於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以及區塊鏈等全新科技功能,在導入金融服務後,將可以創造出全新的消費者金融消費感受,讓這些科技公司對於金融服務的投資與創新成果,有機會取代原有金融機構的存在價值,甚至讓消費者拋棄了對於傳統銀行的服務需要。這樣的觀察呼應了20多年前,比爾蓋茲在1994年看到非洲民眾用手機來進行金融行為時,指出:「金融服務是必要的,但銀行卻不是必要的」(Banking is necessary, banks are not)的震撼宣言。

 因此,在Bank4.0時代,科技除了可以完全提供現有的Bank3.0金融服務,例如存匯以及股票基金選購、財富管理等功能外,更進一步,對於消費者的金融行為,將藉由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演算,做出更令人感動的財務規劃建議。

 例如:當想買Xbox的小張在跟銀行詢問信用卡額度時,智慧銀行的AI系統可能回應:「小張,我不建議你買這台Xbox,因為你這個月已經花超出建議額度太多,如果你忽略我的建議,還是買下去,那就可能負擔不起你正在規劃的新年假期了……。」試想,如果有這樣的智慧對手,我們傳統金融的消費金融部門,若還停留在信用卡推銷、基金銷售,最多增加手機查帳、手機轉帳的話,那就很有可能在下一波的競爭中瀕臨淘汰,如傳統高畫質底片碰到數位相機,在一瞬間失落了所有產業發展根基,甚至變成記憶中的相片沖洗店。

 無論如何,在網路環境與3D辨識手機普及下,已經讓同樣的金融行為,有了變身成完全不同面貌的機會,針對這個的趨勢,科技準備好了,消費者也好像快準備好了。接著,就看台灣金融業準備好了沒?還有,政府本身的金融監管思維,有沒有也準備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