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台灣精準醫療生態系」 專家指路
精準醫療已成全球熱潮,各種醫療服務也跟著滿天飛,真正的精準醫療到底是哪些?恐怕政府和產業都無法給出真正答案,因為台灣在這項產業的發展顯得步履蹣跚,甚至和國際脫鉤。10月26日,更爆出累積十年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可能暫停運作。「如何建立台灣精準醫療生態系?」圓桌論壇,國內醫、學、產業界專家直指問題,深度討論。
去年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國情咨文演說中,宣布美國精醫療開跑,也開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精準醫療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Cohort Program)。
此計畫將號召超過百萬名志願受測者,以穿戴式裝置、問卷及電子健康紀錄等方式蒐集這些受測者可分析的資訊,建立全美的人類大數據庫。
一般民眾反應呢?根據一份由 NIH 設計,以英文和西班牙文呈現於《Plos One》的線上調查,顯示在隨機抽樣的2,601人中,高達79%的美國人贊成「精準醫療計畫」的執行,而54%的人也表示願意成為該計劃的受測者,顯示多半美國民眾能肯定參與此計畫的價值。
反觀,台灣雖然在2012年已投入70億新台幣,建置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預計在2024年招募20萬人進行世代研究,比起國際,這樣的發展速度已顯得非常緩慢。
更令人錯愕的是,10月間,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中研院IRB)竟對該Taiwan BioBank做出三項「暫停」之決議,10月26日,Taiwan BioBank也發出一項聲明稿,表示中研院IRB之決議已違反憲法與研究倫理之基本原則。
生物資料庫堪稱精準醫療發展的根基,台灣的精準醫療產業還尚未起飛,國家生物資料庫卻發生宛如「宮廷內鬥」事件,紛爭結局尚未揭曉。
精準醫療已成全球抵擋不住的熱潮,各種醫療服務也跟著滿天飛,但真正的精準醫療到底是哪些?恐怕政府和產業都無法給出真正答案,因為台灣在這項產業的發展顯得步履蹣跚,甚至和國際脫鉤。
政策不聚焦、法規不彈性,定義也不清,讓市場小的台灣產業能量更加零散,在全球精準醫療競賽中,將愈加「看不到別人的車尾燈」。
有鑑於此,10月28日,由台北科技大學生醫產業中心與本刊共同主辦的「如何建立台灣精準醫療生態系」圓桌論壇,邀請國內醫、學、產業界專家引領腦力風暴、深度討論、直指問題,期為台灣精準醫療的未來發展策略拋磚引玉。
各國精準醫療主題聚焦,台灣的選題在哪裡?
台北科技大學生醫產業中心主任華國媛提到,台灣在技術與人才上,其實一開始真的走得比別人早、也比別人快,但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台灣在精準醫學這個領域真的是落後很多。
從產業進入學界,目前又輔導創業團隊的華國媛分析,各國皆以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精準醫療產業,「如英國是以癌症和罕見為主,法國是以診斷和疾病預防為主,澳大利亞則是以兒童罕症為主,每個國家也不是無限制地擴張,台灣目前卻連選題都還沒做到!」
曾任ABI大中國區總監,大陸檢測產業多年經驗,現任基龍米克斯總經理黃昭熹指出,「中國現在大部分的產業都在搞生態系,精準醫療生態系(過去稱為個體化醫療)2011年在中國就慢慢形成了,大家共構一個標準以資源互享、影響政策等,用搞幫派來形容,幫派如果壯大了,也就可能變成省隊、甚至國家隊。」
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義芳說:「台灣做精準醫學的單位,很多都是零散的力量。但美國,自歐巴馬發布以來,他們很快成立了一個很好的系統,是以一個群體的方式來操作,甚至是以國家的機器在運作,所以,台灣要如何讓國家機器能夠運轉起來,是很重要的課題。」
台灣精準醫療的限制和優勢各有那些?
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系暨研究所教授楊哲銘直言,自從歐巴馬提出精準醫學這個名詞後,許多業者都喜歡將產品或服務冠上「精準」的字眼,但事實上對醫療界而言,反而就是怕向患者承諾「很準」。
因為如此一來,會增加醫生潛在的責任風險。台灣醫生的責任風險法規,長年來都沒有深度探討和修正,導致許多難解的醫療糾紛,間接影響醫療界對新技術的採用,使用端市場不發展,產業發展就更難。因此,未來在醫療界推動精準醫療診斷時,執行上可能會遇到這類困難與阻力。
不過,台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謝邦昌仍樂觀表示,「其實,台灣的利基條件比中國好!」
經常被邀請到大陸專題授課及輔導醫療管理,謝邦昌表示,目前中國雖擁有8億人的資料,但最嚴重的問題也在於整合非常困難,各家資料系統不一,數據多但「質量」改善的路程還有一大段。
「但台灣的健保資料庫從2000年開始,資料整合上很完備,也有非常充足的管理經驗與技術人才,未來,可以把台灣模式帶到中國,與他們醫療合作,為台灣帶來商機。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