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30餘年,過去都在國際藥廠擔任要職的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新任執行長甘良生,今年3月空降就任之前,對台灣幾乎是一張新面孔。他態度和緩低調、全無架子;他笑臉和煦,彷如隱形推手,讓DCB新藥研發效率有了火力全開的力量;他要以過去累積的管理經驗,從智財、開發、法人及產業合作上著手內部整合與外部連結,要用「急迫感」加速台灣生技製藥效能。
採訪當天,到了DCB執行長辦公室,不見今年3月新上任的執行長甘良生,同事一問,原來甘良生已經按著行事曆,提前站到研發中心一樓門口了,我們遠遠地見他一個人站在自動門後,獨自一人仍是一臉的微笑…。
東方的溫文謙和加上西方沒有架子的舉止,過去半年在各大場合出現的他,總一樣笑臉和煦,從不張揚自己是新任DCB領導者。當有人要求:「執行長介紹一下自己吧!我們都不認識您…。」他又總是笑著回應:「剛回台灣,讓我先認識大家更多,也多了解一下產業,準備好了,我就會主動向大家報告…。」
甘良生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回到台灣,在教會活動中,也很開心遇到生技業界一些虔誠教友,包括健亞生技總經理陳正、永昕生技總經理溫國蘭、前任DCB執行長汪嘉琳及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等。
「我完全是以服務奉獻的心態回來台灣的。」他說。
專攻藥物代謝與藥物動力學多年
甘良生擁有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生物有機化學(Bio-organic Chemistry)博士學位,並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Steven R. Tannenbaum的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專攻藥物代謝,是2014年美國出版的「藥物代謝手冊」(一系列5卷) 的3位編輯之一,堪稱國際藥物代謝與藥物動力學(Drug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DMPK)翹楚。
而DMPK又是所有藥物開發流程中,最至關重要的一環。緊緊掐住著研發的效率與開發成功率,是新藥開發的磐石根基,但也因為像藏在土壤裡的根,常在產業價值鏈中相對不是鎂光燈的焦點。
這樣的情境,跟甘良生旅美30餘年跨國藥廠的工作資歷也頗為相似…。
返台前,他在百健(Biogen)擔任藥物代謝及動力學資深處長近8年,代表百健跑遍歐美、包括中國的藥物開發研究實驗室,深諳藥物合作開發的細節與成功要素。
他第一個製藥公司經驗是在1989年3月在英國葛蘭素藥廠(Glaxo Inc.,現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美國分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員;之後有6年時間擔任美國杜邦默克(DuPont Merck)藥廠 (後稱杜邦藥廠(DuPont Pharmaceuticals Co.,現為美國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擔任DMPK部門處長;在2002至2005年11月間任職美國千禧年藥廠(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今為日本Takeda武田藥廠劍橋分公司)擔任DMPK部門資深處長;在最後加入Biogen前,擔任德國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美國分公司的DMPK部門處長。
甘良生曾全程參與5項藥證(NDA/BLA)的申請及超過2項臨床前研究(IND)申請,熟稔新藥相關法規。在產業服務的他,也仍不放棄對基礎科學的研究,發表超過80篇的科學文獻及科學書籍文章。
他並曾擔任北卡羅萊納州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C)、西維基尼亞州大學(West Virginia University)、麻薩諸塞州藥學院(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Pharmacy) 以及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等大學客座教授,指導過10餘位博士班學生,還擔任10個相關藥物代謝專業學術期刊的評審及編輯委員。
生技醫藥戰場
「老兵」要帶新兵
同時具備基礎研究及商業開發經驗,今年剛滿60歲的甘良生形容自己是生技醫藥戰場上的「老兵」。
長久以來,他的興趣都專注在新藥(包括蛋白質藥物及化學藥物) 研究及開發,以及藥物與藥物間的相互作用。
「現在希望自己過去這些經驗能多傳遞給台灣的年輕人。」他表示,台灣資深製藥界人才多是早年的出國留學生,但現在30~ 40歲間的一代,出國求學的少了,專攻化學或製藥相關更少。他在美國看到,代之而起的大多是來自中國留學生。
甘良生說,當時博士唸完時,他也曾嘗試想回台灣就業,但90年代台灣生技產業還沒開始萌芽,他專攻的DMPK領域不僅無用武之地,可能少有人理解其專業與重要性。
數十年過去,DCB未延請甘良生前,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蓬勃,有好些朋友也不斷呼喚他回台參與創立新藥公司,理由是台灣生技股大好,時機正炙,創業公司可以很快
IPO。
(本文收錄於《環球生技月刊》2015年12月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