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TED 演講為什麼動人?揭密!柯文哲、Janet 上台,都有他在幕後幫忙

Foto

攤開TED×Taipei登台演講的名單,從名人到素人都有,像是台北市長柯文哲、立委林昶佐、旅遊節目主持人謝怡芬(Janet),跨足政壇、演藝圈,其他還包括醫療界、出版界、關懷土地行動等領域的工作者。儘管當中有很多人對演講早已身經百戰,但在登台演講前,全都經過說故事訓練師的調整。

只是,能被TED選上的都可以說是某領域的傑出工作者,這些人還需要調整什麼呢?還需要有人教他們說故事嗎?簡單來說,熟悉舞台的人,演講一、兩個小時不成問題,但當時間被限縮到只有18分鐘可以講,就會苦惱不知該從何講起。

「最難的在於讓講的人明白,一次只能講一件事。」邱孟漢說,光是只能傳達核心訊息這件事情,就花掉大半時間和講者溝通。「很多時候我們太貪心,想要講太多,這是一個人性很大的掙扎。」要戒除這個習慣,需要靠練習。首先你得意識到塞太多訊息,別人無法吸收,自然就會想辦法精簡你想講的東西。

貼近日常的話題,才會引發共鳴

既然只能講一件事,又該如何確保這件事會讓觀眾產生認同,也需要費一番工夫調整。以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例,當初TED×Taipei創辦人許毓仁跟他接洽時,他還不是市長,但在網路上和業界已有知名度,並以直言聞名。

原本TED×Taipei團隊希望他談談坦率,如何看穿「國王的新衣」、直言不諱等議題,但在接洽的過程,他卻更想談身為一位醫生,對生死有不同層次的體悟。從一開始覺得自己像上帝,到覺得無能為力,到最後覺得自己其實像園丁,沒辦法決定花兒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衰敗,他只能讓花長得好看一點,在有限的能力照顧生命。對生老病死的困惑,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課題,因此很容易引起共鳴,該影片點閱率也破百萬人次。

此外,一場好的演講,有時候不光是看講者可以談什麼,還要仰賴說話的方式。邱孟漢舉例,要傳達「這是一個很長的距離」,你可以說「這東西總長度能繞地球幾圈」,比說「這東西總長度3億5600公里」來得有感。

楊于葶表示,很多科學家或某個計畫的主持人,最容易犯鉅細靡遺的錯誤,一直講自己做的事情、自己的創業歷程,忽略聽的人在乎與否。其實,聽的人只在意,他為什麼要買你的產品、幫助這個組織,這件事能帶給他什麼好處,對他的意義是什麼。

演講內容要像試吃品,重點是引起興趣

傳達內容的方法,也需要一點技巧。「不要想在短時間把你會做的10道菜通通端上桌」楊于葶進一步說明,想像你是一位廚師,你今天不是要做滿漢全席,你只是要吸引消費者先試吃你的菜,其實最終目的在吸引他進來。所以你最好想清楚,你會做的100種菜裡,哪一道菜最好吃。演講也是一樣,「不要一下子端出所有的菜,而是先讓觀眾品嘗,先決定哪一個東西最打動人心,這樣演講才會成功。」

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執行長劉安婷就是很好的例子,她站上TED×Taipei舞台時,沒有人認識她的團隊,一般人一定會想利用這個機會介紹正在做的事,但她只講了3個發生在她身上、感動她、讓她起心動念想改變偏鄉教育的故事。「任何人看見曾走過她走的路,就會去想,『對啊,我到底可以為這些孩子做什麼』。」果然,演講過後,很多人主動跑去詢問這個團隊做的事情。

職場上也是一樣,人們總以為一件事、一個提案要獲得他人支持,就必須全方面解釋得很完整,但其實不是。「獲得人們支持的方式,有時候其實只是要喚醒人們對這件事情的興趣。」

楊于葶提醒,溝通是雙向的,除了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內容,還要記得給對方空間消化思考,你說的別人才會聽進去、想進去。

短講3技巧

換位思考:溝通的藝術在於,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與他有關的事」。

訊息單純:當時間只夠傳達一個訊息,就必須讓每個內容都緊扣在這件事上。

喚醒興趣:獲得他人支持,不在於解釋完整,而是要引起觀眾的好奇心。

延伸閱讀 /

1.「工作的意義是?」跟著這 5 部千萬人都看過的 TED 演講,一起思考你的人生

2.林懷民TED演講的幕後:18分鐘就是18分鐘,誰來都一樣!

文章首圖 / 《經理人月刊》提供

更多內容,請見經理人月刊官網

最新消息,追蹤經理人月刊粉絲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2017年7月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