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好萊塢興起了一波「反烏托邦」(Dystopia)意識的電影風潮,背景幾乎都在述說那個表面上華麗得井然有序、不存在尖銳貧窮、沒有階級差異、看似和平大同的理想社會,都是假的!而「烏托邦」的社會幻影之所以得以呈現,無非是當權者藉由既有的制度、結構,去限制社會與個人的自由而來,其體制內在實則充斥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短缺,以及自由的個體實則不自由的慘況。最後迂腐的體制終於躁動,在不自由的個人逐漸覺醒、集結並向結構挑戰之後,體制宣告裂解。
如「年金改革」的訴求,這實今,當台灣內部又再度興起況一如潘朵拉的盒子被掀開,一部十足「反烏托邦」氣味的劇本。
政策錯誤的歷史共業
台灣年金制度,是一段牽涉甚廣,包含歷史、世代、國家財政與職業族群差異的複雜共業,其所造成的「不平」,最終將導致國家總體財政與健全社會安全網的目標出現失衡,衝擊國民的老年經濟安全。
討論年金制度被認為「不平」的遠因,必須回溯到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當時國家財富增長多在民間,浮動利率有14%之譜,國民黨政府為將經濟發展的果實,回饋至共體時艱的軍公教人員,因而制定一系列針對性的優惠存款措施,如以行政命令定下「陸海空退伍除役官兵優惠儲蓄存款辦法」(1958)、「退
休公務人員退休金優惠存款辦法」(1960)、「學校退休教職員一次退休金優惠存款辦法」(1965),從此軍公教退休人員便享有18%的優存保障,其利息差額則由政府每年編列預算補貼,軍公教退休人員無須再自行提撥退休基金,是為「恩給制」,一種具特別權利關係的退休金制度。直到1995年的改革凍結,軍公教退休人員的退休金方由「恩給制」改為「儲金制」,而18%優存政策,也於2011年1月1日公告廢止。
這看似已落日的針對性優惠條款,在台灣人口結構逐漸老化、伴隨國民平均年齡拉長,以及浮動利率只剩2%水準的今天,儘管已設定落日,卻也因「落日前」的退休軍公教人口基數龐大,而幾乎要拖垮國家財政。據估算報告指出,各項退撫基金收支出現不平衡的時間點,軍人保險的大限是2019年、公務人員的公保是2030年,國民年金保險因開辦較晚,破產的時間約在2046年。無怪乎前總統馬英九曾以「衝向懸崖的火車」來形容年金制度的恐怖倒數。
而年金制度的另一個大項:勞工保險本身也並不「保險」,預估2027年將出現收支缺口。站在國家財政健全以及社會保險制度永續自足的原則,政府推動「年金改革」已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否則必將殃及社會穩定。
差別待遇與世代矛盾
儘管台灣早在1984年即施行《勞動基準法》(勞退舊制),初步將勞工退休金納入給與;其後因應《勞動基準法》的退休金提撥制設計不良,衍生諸多問題,如資方惡意關廠、脫產,導致勞工退休後的經濟安全無法藉由法律得到確實保障,2005年,勞動部的前身勞委會,依《勞工退休金條例》,推出「勞退新制」,由雇主按月提撥勞工薪資6%到勞工的個人退休金帳戶,作為未來的退休金,2009年再續推勞保年金制,供勞工加保。
儘管勞工權益過去已修法而漸進改善,但在政府針對性保障軍公教人員待遇的比較下,一般勞工在社保制度的職業別保障差異被赤裸地凸顯。例如勞工雖有雇主提撥6%的退休金個人帳戶以及保險費率7.5%至13%的勞保老年給付,合計所得替代率50%到70%之間,但囿於勞工保險存在投保薪資上限43,900元的「天花板」,讓投保薪資高於上限的勞工,薪資越高,所得替代率越低,被制度設計歧視對待。而相較於勞工族群,軍公教人員的待遇則像是一個「完美的對照組」,他們在制度保障下,享有的老年給付優渥許多,所得替代率平均在80%之上,甚至部分退休人員的所得替代率得突破100%,並另享18%的優惠存款補貼。
同為國家社保制度下的國民,卻因早先政府給予軍公教人員身份特殊待遇,最後演變成因職業不同,而享受不同級別的社會保險保障,人口比例最多的勞工因此心生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有礙社會的穩定與團結。另據過往的調查報告指出,勞工面對年金改革議題,對公平性的在意,也遠勝於政府財政赤字與破產風險,同樣反映勞工族群自認權益受損、相對剝奪感很高的情況。
相對於勞工的反彈,軍公教人員則對於自己身為公僕、受國家政策保障,卻總淪為輿論的箭靶、被集體汙名化為拖垮國家財政的特權階級與肥貓等罵名,感到莫名委屈。他們要求政府,推動年金改革應秉持信賴保護原則,外界不該因軍公教退撫條件比勞、農好,就主張剝奪軍公教福利;政府應努力改善較差的制度,或給予各項社會安全制度一致性的作為,而非進行職業別的鬥爭、打壓特定職業。
除了職業身份間的差別待遇外,當下年金制度爭議還存在世代間的矛盾。因少子化、台灣人口結構逐漸老化、國民平均年齡持續提高,配合現行隨收隨付的年金制,眾多的結構變化使得世代間所得重分配與風險分擔的均勻性遭扭曲,已退休或準備退休者,當初繳了較低的保費,如今卻能領較多的退休金;現在還在工作的青壯年人口,除了保費被逐年調高,將來退休金反而還領得少,甚至領不到。這種矛盾使得世代間對待年金改革的立場與強度出現差異,在「人人為己」的思考下,未來因利益落差而出現的世代激化、對抗恐難避免,這更是年金制度必要儘早改革的原因。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