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70421本文作者為簡又新博士,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前環保署長

環保全球性議題 台灣企業應未雨綢繆

47年前,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發動以全美國為定位,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革新運動。第一年舉辦即成功喚起全民意識,計約有2,000萬人參加;流傳至今,已形成192國家共同舉行,數億民眾共同參與的世界性大型環保運動。

 每年4月22日地球日,全球環保有志之士在不同國家與社群,以各類多元且充滿創意的活動與方式,共同宣導及推廣環境理念作為,廣泛且巨大地影響人類將地球邁向環境永續發展的歷史軌跡。隨著時間推移,環境議題也有巨大變化,40年前人民關心的觀點,多集中於「地區性」生態與環境問題,例如:空汙、水汙、土壤汙染、噪音、都市垃圾等,以及「區域性」議題,例如:酸雨、臭氧層破壞等;時至今日,則擴大至「全球性」議題,例如:地球暖化、氣候變遷。

 近百年來,人類對自然科學知識瞭解大幅進展,加深人們對地球環境惡化的憂心與改善環境的決心。2015年「巴黎協定」開啟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重要里程,由195個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大會,以共識決形式承諾在本世紀下半葉溫室氣體共同達到淨零排放,使全球暖化低於工業革命前溫度上升少於攝氏2度,或更進一步到1.5度。此承諾有助全球的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脫鉤」,減少對於化石燃料依賴度。

 參加地球日活動的當下,除強化「意識」、「知識」與「共識」層次外,更要有「具體」的行動與表現。世界正快速邁向「低碳」或「零碳」前進,過去幾年,全球再生能源的新的建設投資金額都超過化石能源,以2015年為例已達2,860億美元,開發中國家規模尚大於已開發國家,即使是美國也沒有再興建新的燃煤火力電廠。而以燃燒取得動力的工業革命始祖國-英國,也宣布在2025年全面關閉燃煤火力電廠。由世界大公司所倡議「百分百使用自生能源」(RE 100)組織不斷地再擴大,以代工業為出口大宗的台灣企業,應未雨綢繆,早做準備,積極面對此歷史新局,在永續潮流下的國際競爭舞台中取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