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0170907杜蕙蓉/台北報導

產學界把脈 生醫業需創價值鏈新契機

 生技專家認為,台灣生醫產業要造產業價值鏈的新契機,除了整合培育人才,設計模組化產品相關課程外,提高患者「治癒率」,增加公共衛生政策的可見度等,都是贏的策略。

 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閻雲指出,目前的產、學鴻溝現象,靠政府沒用,而是需要資源整合,教育相關法規應該鬆綁,讓業界導師能更確實進入學校領導。而且應該聚焦新興領域,鏈結產學研醫,透過產學合作與業界在先期參與開發,優化研發成果、培育人才。

 他建議,要模組化產品相關培育課程,由業界共同培育高階跨領域人才,才能彌補產學落差。此外,要積極媒合學研單位或企業之國際合作,並建立聯盟機制,強化人才培育和晉用管道,以加速技術成果商品化。

 安盛創辦人陳彥宇表示,自己是STB計畫學員(Stanford-Taiwan Biomedical Fellowship Program),透過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課程接觸到法規、IP、商學院創業的課程;以及為撰寫商業計劃書,必須針對計畫內容尋找醫師談論臨床需求、技術評估、實際產品設計等,讓研發產品能夠順利進入商業模式。

 陳彥宇表示,矽谷的人才能源源不絕,主要是台灣的公司都以IPO為主,但矽谷有9成的公司都是被併購,專業經理人過了旋轉門條款後,就可再創業,再尋覓新的人才和資金,而且他們和天使投資人的鏈結具有完善的Prototyping、 法規顧問及專利佈局等專業機構環繞,這些要素促成今日的矽谷,也是台灣可以改善的環節。

 首次參加BTC會議的吉利德(Gilead)執行副總裁楊台瑩表示,隨著人們對於「治癒率」的重視程度提高,台灣生醫產業價值鏈的新契機也浮現。比如,當前B肝、C肝的問題仍然嚴重,政府應與企業攜手,開發出相關治癒療法。

 楊台瑩認為,製藥和醫療應以病人的需求為主,若是可以推出合理的、薄利多銷的藥品,既可造福人民,企業也有利可得,政府也可以穩定國家的穩定性。

她表示,台灣切入全球生醫產業價值鏈的新契機,包括提供公共衛生政策的可見度、提高GMP等要求帶來的新機遇、藥物註冊監管格局大規模改進、藥物研發重點轉注治癒率等。